- N +

充电桩“围城”:韭菜狂欢,大佬豪赌,谁是炮灰?

文章目录


新能源汽车狂飙突进:充电桩的“围城”之战

超充:一场豪赌,一场关于未来的争夺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听起来很美,但冷静下来想想,这背后是充电桩行业血雨腥风的厮杀。别说什么“蓝海”,这简直就是一片红得发紫的绞肉机!从一线城市那些光鲜亮丽的CBD,到西北戈壁滩无人问津的角落,充电桩的战火已经烧到了每一个角落。央企挥舞着钞票开疆拓土,民营资本也想来分一杯羹,技术路线之争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最近比亚迪那个“10C技术”炒得火热,号称大规模建设“兆瓦闪充站”,直接把充电桩概念股给拉了起来。华为、理想、小鹏、小米这些大佬也不甘示弱,纷纷宣布要砸钱搞超快充电桩。蔚来更是剑走偏锋,和宁德时代搞起了换电模式。明面上是技术创新,实际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圈地运动,谁能抢到更多的用户,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深圳搞了个“超充之城”,听着挺牛逼,号称超充站和充电枪的数量超过了加油站。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充满电?呵呵,这种宣传听听就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高峰时段排队充电的队伍有多长?充电价格有多贵?这些问题媒体会告诉你吗?

这场超充的“军备竞赛”,与其说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不如说是车企们为了争夺未来话语权的一场豪赌。押对了,就能赢得未来;押错了,可能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成渣。

运营商混战:央企、车企、第三方,谁能笑到最后?

充电桩运营商的格局,现在基本上是央企基建、车企生态、第三方运营“三足鼎立”。中石油、国家电网这些“老大哥”靠着能源网络先发优势,占据了有利地形。华为、小鹏这些车企想搞生态闭环,把用户牢牢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特来电这些第三方运营商,则试图通过规模效应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别看表面上风光无限,背地里却是暗流涌动。准入门槛低,导致中小城市里冒出来一大堆小创业公司,整个市场一片混乱,竞争异常激烈。

中国充电联盟的数据看起来很漂亮,什么公共充电桩358万台,私人充电桩924万台。但是新增速度放缓,产品价格下跌,制造企业面临盈利压力。说白了,就是僧多粥少,大家都在拼价格,利润空间被压榨得越来越小。

充电桩运营是个重资产的生意,前期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电动车发展初期,利用率低,根本赚不到钱。这几年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提高,头部运营商才开始勉强盈利。但是,早期的卡位优势并不代表永远的胜利,技术创新、运营效率、用户体验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现在运营商的格局基本稳定?扯淡!前四名的市场占有率才58%,剩下的市场还是一片混战。谁能笑到最后,还真不好说。

中小玩家的悲歌:要么被吞并,要么滚蛋?

充电桩市场门槛不高,导致各路妖魔鬼怪都想进来分一杯羹。从上游的设备制造到下游的充电场站运营,各个环节都挤满了人。但是,真正能活下来的,恐怕只有那些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

技术创新、服务质量、运营效率,这些都是关键。没有真本事,迟早会被淘汰。那些靠着低价竞争、粗制滥造的小企业,最终的命运不是被收购,就是关门大吉。

诺德基金的王恒楠说得挺好,什么“资源整合型巨头”、“头部运营商”、“自建超充网络”。说白了,就是大鱼吃小鱼,强者恒强。中小企业想要突围,难如登天。

未来可能会有“技术派”、“规模派”、“生态派”杀出重围?这都是废话!哪个行业不是这样?关键是你有没有那个实力,有没有那个资源,有没有那个运气。

充电桩市场的竞争,注定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中小玩家们,要么努力提升自己的实力,争取被大企业看中,卖个好价钱;要么就赶紧收拾东西,另谋出路吧。

基金经理们的“危言耸听”:真相还是套路?

高压快充:真的是“未来主流”?别被忽悠了!

基金经理们又开始出来“指点江山”了。他们说高压快充技术是“未来主流”?呵呵,这话听听就好,别太当真。

什么“高电压技术可降低能耗、提高续航、减少重量、节省空间”?听起来很美好,但成本呢?技术难度呢?现有充电桩的兼容性呢?这些问题他们会告诉你吗?

国内龙头新能源车企都在自建超快充电桩?没错,但那是因为他们有钱!中小车企玩得起吗?消费者愿意为高压快充买单吗?这些都是未知数。

超充的本质是提升补能效率,增强消费者体验?当然,前提是你能找到一个不排队、价格合理的超充站。否则,还不如老老实实地用慢充,省钱省心。

市场存在充电和换电并存的技术路线?没错,但基金经理们似乎对换电模式不太感冒。是因为他们投资了充电桩企业,所以要拼命吹捧充电桩吗?

别被这些所谓的“专家”忽悠了!高压快充是不是“未来主流”,还真不好说。至少在短期内,它只是一个高端玩家的游戏,普通消费者看看就好。

技术迭代:烧钱的游戏,谁玩得起?

技术迭代是好事,但也是一个烧钱的游戏。充电桩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但是,有多少企业有这个实力?

5C以上的超快充功率在500kW以上,20分钟内即可充满电?听起来很诱人,但对充电功率模块的要求更高,成本也更高。而且,现有电网能否承受如此大的负荷?这也是一个问题。

光储充一体化可以缓解电网压力,降低用电成本?没错,但光伏的效率和储能的成本仍然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技术迭代是必然趋势,但也要量力而行。盲目追求高精尖,只会把自己拖垮。

海外出口:真的是“蓝海”?小心暗礁!

基金经理们又开始鼓吹海外出口了。他们说欧美充电桩建设滞后,中国企业在设备制造、运营经验上具备一定的成本和技术优势。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电动车发展滞后,正处于渗透率爆发前夕,充电桩需求或将迎来快速增长。

听起来很美好,但真的是“蓝海”吗?小心暗礁!

欧美市场对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知识产权保护都有很高的要求。中国企业想要进入这些市场,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虽然潜力巨大,但也存在政治风险、汇率风险、文化差异等问题。中国企业想要在这些市场取得成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海外出口是一条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道路。盲目乐观,只会碰得头破血流。

充电桩的“下乡”运动:一场关于圈地与韭菜的博弈

三四线城市的“狂欢”:真的是刚需?还是资本炒作?

一线城市的充电桩市场快饱和了,于是,资本的目光又盯上了三四线城市和乡镇地区。一场轰轰烈烈的充电桩“下乡”运动正在上演。

政策补贴、城乡新能源车普及,这些听起来都很诱人。但是,三四线城市真的需要这么多充电桩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私家车占比提升推动社区慢充、目的地充电需求?没错,但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更习惯于住在自建房里,他们完全可以在自家院子里安装充电桩,根本不需要公共充电桩。

网约车、物流车带动城市快充节点加密?没错,但三四线城市的网约车和物流车数量远不如一线城市。他们真的能撑起这么多快充桩吗?

别被这些所谓的“市场分析”忽悠了!三四线城市的充电桩需求,很可能只是一个被资本炒作起来的“伪需求”。

这场“下乡”运动,与其说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充电需求,不如说是资本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收割新的“韭菜”。

淘汰赛加速:劣币驱逐良币?

随着一线城市超充逐渐覆盖,中小城市的下沉市场也成为各方角逐的重要场景。但是,这场角逐的结果,很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

电动车电池容量普遍突破80kWh,倒逼充电桩功率从60kW向180kW+升级,老旧设备或面临淘汰?没错,但更换设备的成本谁来承担?是企业自己承担,还是转嫁给消费者?

中小运营商可能面临被收购或退出的情形,最终有望形成“全国性平台+区域龙头”的垄断竞争格局?没错,但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吗?垄断是否会导致价格上涨、服务质量下降?

行业整合在加速,但整合的结果,很可能是劣币驱逐良币。那些真正用心做产品、用心做服务的企业,可能会被那些只会玩资本、只会搞关系的企业挤出市场。

充电桩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