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指增基金:一场精心策划的韭菜收割机?》

文章目录


指增基金热潮:一场精心策划的“补考”?

集体“上新”:指数增强基金的狂飙突进

2025年伊始,公募基金行业仿佛打了鸡血,一股脑地涌向了指数增强基金这片看似肥沃的土地。Wind数据毫不留情地揭示:截至4月4日,年内竟有高达52只增强指数型基金排队上报,背后站着37家基金管理人。这数字,比起去年同期的17只,足足暴增206%,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更令人咋舌的是,已有32只指增基金鸣锣成立,合计卷走了170.88亿元的资金,远超去年同期的18亿元。

这番热闹景象,官方的解读是市场对“被动投资+主动增强”策略的认可,以及量化技术发展与行业竞争格局演变的双重驱动。但说白了,这更像是一场集体“补考”。回想过去几年,主动权益基金业绩惨淡,多少基金经理被骂得狗血淋头?如今,换个马甲,披上“指数增强”的外衣,就能重新忽悠投资者入场?

我不禁要问,这场狂飙突进的背后,究竟是基金公司发现了新的财富密码,还是在焦虑的市场情绪下,又一次集体无意识的“羊群效应”?亦或是,某些机构心知肚明主动管理能力不行,干脆退而求其次,用“指增”来掩盖自身的平庸?投资者们,真的能在这场看似美好的“补考”中,拿到期待的分数吗?恐怕,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成为这场“补考”的试验品。

“被动+主动”:看上去很美,实则暗藏玄机?

中小基金的“弯道超车”:一场关于生存的豪赌

明面上,指数增强基金的卖点在于“被动跟踪指数+主动寻求超额收益”。这听起来很诱人,既能享受市场平均回报,又能期待基金经理的“神来之笔”。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

在ETF领域,头部效应已经显现,大型基金公司凭借规模优势、渠道优势,几乎垄断了市场。中小基金公司想要分一杯羹,难如登天。于是,他们盯上了场外指数增强产品,试图通过差异化竞争,杀出一条血路。说白了,这是一场关于生存的豪赌。

中小基金公司往往在量化模型构建上投入更多精力,希望能凭借精巧的算法、独特的数据挖掘,战胜市场。但是,量化投资并非万能灵药。在A股这个“人情味”浓厚的市场,政策变化、消息面影响,往往会打破量化模型的预测。中小基金公司,真的有足够的实力,应对市场的复杂性吗?更何况,不少指增基金的基金经理,资历尚浅,经验不足,他们所谓的“超额收益”,有多少是运气,又有多少是实力?

科创综指:新瓶装旧酒?

今年以来,科创综指增强基金备受追捧。科创综指被吹捧为布局“硬科技”的利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云云。但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换汤不换药吗?科创板本身就存在估值过高、风险过大的问题,科创综指也无法摆脱这些inherent的缺陷。

基金公司扎堆发行科创综指增强基金,与其说是看好“硬科技”的未来,不如说是为了迎合政策风向,蹭热点、博眼球。投资者如果盲目跟风,很可能成为高位接盘的韭菜。毕竟,A股市场向来不缺“概念”,缺的是真正能带来长期回报的价值投资。

量化投资:AI加持下的“炼金术”?

AI量化模型:华丽外衣下的脆弱内核

不得不承认,AI和大数据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行业。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开始拥抱量化投资,试图借助AI的力量,挖掘市场的“阿尔法”。多因子模型、机器学习算法,这些原本高大上的技术,如今已经成为行业标配。

基金经理们津津乐道于他们的“AI+”策略,仿佛只要有了AI,就能点石成金。他们宣称,AI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市场信号,更快速地做出交易决策。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我看来,所谓的AI量化模型,不过是披着华丽外衣的黑箱。模型的参数、算法,往往是高度保密的,投资者根本无从了解。我们只能看到最终的业绩,却无法理解业绩背后的逻辑。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模型失效,投资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钱灰飞烟灭。更何况,AI模型的训练,需要大量历史数据。如果历史数据本身就存在偏差,那么训练出来的模型,又有什么价值?

超额收益的幻觉:业绩神话能否持续?

海通证券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场71%的指数增强基金跑赢了指数,整体平均超额收益为2.13%。看到这样的数据,投资者很容易产生一种幻觉:指增基金稳赚不赔。

但现实是残酷的。超额收益并非凭空而来,它必然伴随着风险。基金经理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可能会承担更大的波动,甚至冒险使用一些高风险的策略。在牛市中,这些策略可能会带来惊人的回报;但在熊市中,它们也可能让投资者血本无归。

更重要的是,过去的业绩,并不代表未来。市场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今天有效的策略,明天可能就会失效。指增基金的业绩神话,又能持续多久呢?当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涌入这个赛道,超额收益的空间必然会被压缩。到时候,投资者还能获得满意的回报吗?恐怕,很多人都会失望而归。

指数增强基金:一场注定内卷的竞赛?

规模扩张的迷雾:指增基金的“乌托邦”?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被动投资的持续火热,指数增强型基金有望不断扩容。他们的理由是:投资者教育的深化、资产配置理念的普及,以及指增基金“透明化+超额收益”的特性。

但这些理由,都经不起推敲。

投资者教育的深化,并不意味着投资者会盲目追捧指增基金。相反,随着投资者越来越成熟,他们会更加理性地评估风险,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资产配置理念的普及,也并不意味着指增基金一定会受益。投资者可能会选择配置更多的ETF,或者其他类型的资产,而不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指增基金这一个篮子里。

至于“透明化+超额收益”的特性,更像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前面已经分析过,指增基金的透明度并不高,超额收益也并非稳定可靠。

更令人担忧的是,指增基金的规模扩张,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当基金规模过大时,基金经理的操作空间会受到限制,很难再获得超额收益。同时,规模过大的基金,也更容易受到市场冲击,导致业绩下滑。指增基金的“乌托邦”,很可能只是一个空中楼阁。

长期业绩至上?一场关于耐力的残酷考验

“相比于ETF较为依靠先发优势,指数增强基金更多是靠长期业绩取胜。” 这句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充满了残酷的意味。

长期业绩至上,意味着基金经理需要持续地战胜市场,获得超额收益。这对于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A股市场波动剧烈,风格转换频繁,想要在长期内保持领先,需要极强的能力和运气。

更重要的是,长期业绩的考核,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是一场关于耐力的考验。投资者需要长期持有,才能享受到长期业绩带来的回报。但是,在漫长的投资过程中,市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波动,投资者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有多少投资者,能够真正坚持到最后呢?

说到底,指数增强基金,并不是一个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的工具。它更像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共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而在这场马拉松中,注定会有很多人掉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