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大地震!一半公司亏到哭,谁在裸泳?
文章目录
基金业冰火两重天:规模增长难掩业绩分化,降费潮下中小机构生存承压
增收不增利的怪圈:基金公司面临的盈利困境
眼瞅着各家上市银行、券商的年报像挤牙膏一样慢慢往外冒,藏在背后的那些参控股基金公司的家底也遮不住了。数据冰冷得刺眼:超八成的基金公司规模是膨胀了,但一翻报表,嚯,一半左右的净利润都缩水了!这年头,光长个头不长肉,有个屁用?
这“增收不增利”的怪现象,说白了,就是市场先生赏饭吃的逻辑变了。以前躺着赚钱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行情波动大,你得真刀真枪地拼投研能力,拼风险控制。光靠忽悠老百姓买基金,然后旱涝保收地抽管理费,这套路玩不转了。更要命的是,基金费率改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以前躺着收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降费是大势所趋,谁也躲不过。
你看那些头部基金公司,易方达、华夏、南方,一个个规模大得吓人,但仔细一看,营收增速放缓,甚至有些还略有下滑。别跟我说什么“稳健增长”,这分明就是增长乏力!规模大了,盘子大了,但能不能守住这份家业,能不能持续给投资者带来回报,才是真本事。业绩不好,规模再大,也只是虚胖。
而那些中小基金公司呢?日子更不好过。市场不好,规模起不来,人才留不住,品牌没优势,再加上降费潮的冲击,简直是雪上加霜。看看那些营收增速飞快的,比如富安达、红塔红土,那是因为基数低,稍微有点起色就显得很亮眼。但你再看看那些净利润亏损的,富安达、中邮创业、南华、东海,哪个不是亏得底裤都没了?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哪天就直接被吞并了。
别跟我说什么“差异化竞争”、“特色化发展”,在残酷的市场竞争面前,没有真材实料,一切都是空谈。你得有独特的投资策略,你得有强大的风险控制能力,你得有能打动人心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就只能在夹缝中苟延残喘,甚至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