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中美关税谈判最新進展,美國車與半導體受影響,臺灣與越南在供應鏈中地位浮現 PTT
中美关税谈判最新進展:臺美合作的權力遊戲
如果你以為「關稅」只是經濟學教科書裡的一張表格,那未免太小看了這盤牽動各國利益的棋局。最近中美关税谈判的風波,再次像一顆扔進水中的大石,激起層層漣漪。而就在這局全球供應鏈重整的複雜博弈中,臺灣與越南的名字被高調提及,顯示出亞洲國家正站在時代風口,而臺灣的處境則顯得更微妙。
誰說「暫時性」關稅能讓人放鬆?
一聽到美國宣布對台灣施加20%的關稅,臺灣不少企業主心裡的警鈴立刻大作。這關稅稅率不僅比日本和韓國的15%更高,也明顯超過了亞洲大部分國家(例如越南的20%、泰國和菲律賓的19%),這究竟是在施壓還是另有用意?總統府的發言一直重複這是「暫時性關稅」,但「暫時性」這三個字,真的能讓臺灣相關產業睡得安心嗎?恐怕未必。
過去美國前總統川普執政時期,有關中美關稅的削減與提升早已在全球市場製造一波波陰霾,而這股風也再次吹到了台美之間的桌上。美方所謂的「暫時性」20%關稅,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談判籌碼。美國總統拜登政府的這一步棋,表面上看起來是屈尊拉攏,實則是透過逼迫手法,要求臺灣對協議更多讓步。畢竟就供應鏈結構而言,臺灣的地位始終過於核心,要掐住這顆「亞洲矽谷」的脖子,美國自然知道最有效的方式是什麼。
從川普關稅遺產看到亞洲新布局
提起「關稅 美國 中國」,我們必須回溯到川普時期的關稅政策,他極力主張「關稅制霸」,將貿易限制與國家安全綁在一起。當年的232條款還成為了各種摩擦的導火線。而今,拜登政府雖未全然延續川普的「每刀致命」式作風,但核心手段依然不減。一邊對中國執行部分加徵關稅(後來成了「中美关税谈判」核心),另一邊也把目光瞄向了日本、韓國,甚至臺灣。
細看美國對亞洲國家這張修訂的關稅列表,令人倍感壓力。臺灣的20%與越南並列最高,這真的不是巧合。臺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全球領先,而越南則是中國製造外移後的最大受益國之一,兩國的供應鏈角色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不過,當美方用「關稅 最新」來測試亞太經濟體的反應時,臺灣企業首當其衝,承受了最直接的衝擊,外匯市場已做了真實且即時的反饋。
新台幣失守30元,匯市經濟拉警報
20%的關稅一宣布,台股與新台幣立刻雙雙走弱,多虧外匯專家解讀,才讓我們看清背後的脈絡。新台幣對美元匯率突破30元,這可是近2個月的低點,顯示市場對「關稅 台灣」的陰霾早有預期。這其實也反映了更多的月臺恐慌心理:今天是未完成談判的「暫時性關稅」,那明天關稅若進一步調升呢?這樣的疑問光是想想就令人窒息。
從經濟角度看,美台雙方供應鏈合作深入,尤其在高科技與半導體產業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於這樣的伙伴關係,關稅的提升其實形同一把雙面刃。美國的企業也感受到了壓力,尤其是美國汽車製造業幾乎是一虛一實地掌握在台系供應鏈手中,這也許能解釋為何「關稅 美國車」這個議題最近在PTT等論壇上引發廣泛討論。
臺灣與越南的供應鏈地位:朋友還是對手?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關稅風波」,也順勢曝光了亞洲供應鏈新布局的縮影。臺灣與越南原本是美國重塑供應鏈中的兩顆關鍵棋子——一個代表科技核心,一個擔任凡事能做的替代者角色。當美國對越南和臺灣同樣課以20%的稅率,是否意味著打算將兩者擱在同一水平線上考量?這問題引起不少猜測。從政治和商業的角度看,美方若潛在將越南塑造成「替代臺灣」,那未來臺灣的國際競爭恐怕會變得越來越複雜。
既然美國的手段是施壓,那麼臺灣該如何回應呢?賴清德當然看得明白,一口一聲「守護產業利益」是為了安撫人心。但明眼人都知道,臺灣的經濟脆弱性、全球供應鏈身位、以及新台幣持續疲弱的現狀,已讓這場關稅談判成了一個高壓爐。未來事情如何收場,倘若臺灣讓步過多,是否又將淪為「胖水魚被吃乾抹淨」的人肉提款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