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DeFi崩塌?Andre Cronje自白:監管、停滯與未來的孤獨逆行

文章目录


DeFi 世界的孤獨逆行者:Andre Cronje 的批判性自白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 這個詞,曾經承載著無數理想主義者的夢想,如今卻越來越像一個大型的資金遊戲。在這種喧囂與泡沫並存的環境裡,Andre Cronje (AC) 的名字無疑是個特別的存在。他既是 YFI、Solidly、Fantom 等明星項目的締造者,也是一個對行業現狀充滿批判的觀察者。本次訪談,与其說是 AC 的一次經驗分享,不如說是他在這個瘋狂世界裡的一次誠實自白,揭露了 DeFi 光鮮外表下的種種問題,以及建設者們不得不面對的殘酷現實。

監管陰影下的掙扎:一場與 SEC 的非典型戰爭

天真的代價:最初的 SEC 來信

當 SEC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的第一封信寄到 AC 手中時,他或許還抱持著一絲天真。信件措辭看似溫和,只是例行詢問,卻隱含著不配合的後果。 「你把代幣賣給了誰?」 「你如何從協議中賺錢?」 這些問題在 AC 看來簡直是無稽之談。一個在南非土生土長的開源開發者,沒有募資,沒有預售,如何能與華爾街的金融詐騙犯相提並論?然而,他很快意識到,事情並非如此簡單。

律师的价值:构建防御壁垒的必要性

隨着一封又一封措辭越來越嚴厲的信件寄來,AC 發現 SEC 並非真的在尋求信息,而是在試圖羅織罪名。 他們似乎對 DeFi 的運作方式瞭如指掌,每一個問題都像是一把鋒利的手術刀,試圖找到可以下手的破綻。 在這種情況下,法律援助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唯一的出路。 幸運的是,AC 憑藉人脈找到了 Gabriel 和 Steven 這兩位加密領域的資深律師。 他們不僅提供專業的法律知識,更重要的是,他們懂得如何用法律的語言來保護自己,避免落入 SEC 的陷阱。

令人沮丧的拉锯战:无休止的举证责任

SEC 的調查方向不斷變化,從最初的代幣銷售,到後來的協議收入,再到最後的金庫是否構成證券,每一次轉變都讓 AC 感到疲憊不堪。 最令人沮喪的是,SEC 經常要求 AC 證明一些根本無法證明的東西,比如「證明聖誕老人不存在」。 這種無休止的舉證責任,讓 AC 感覺自己彷彿陷入了一場沒有終點的拉鋸戰。

选举的意外喘息:监管风暴的暂时平息

正當 AC 感到精疲力盡之時,一場即將到來的選舉意外地給了他喘息的機會。 選舉前夕,SEC 突然停止了調查,並表示不再採取進一步的執法行動。 雖然這讓 AC 松了一口氣,但他知道這只是暫時的平靜。 監管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頭頂,隨時可能再次落下。

精疲力尽:数据收集的无底洞

在與 SEC 周旋的那段時間裡,AC 幾乎無法做其他任何事情。 他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收集 SEC 所需的數據,即使這些數據根本不存在,或是他根本無權訪問。 這種消耗讓他身心俱疲,也讓他對監管的本質產生了深刻的懷疑。 監管真的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嗎? 還是只是為了維護權力的穩定?

DeFi 的演變與停滯:理想主義的消逝与逐利的兴起

技術無政府主義的黃金時代:初心已逝?

在 Yearn Finance 誕生的時代,DeFi 社區的核心價值觀是去中心化、自我託管和不可變性。 那時的參與者大多是技術理想主義者,他們熱衷於探索區塊鏈的潛力,而非追逐金錢的回報。 「我參與是為了技術」,這句話在當時並非一句諷刺的玩笑,而是許多人的真實寫照。

流動性挖礦与 Meme 幣:降低的准入门槛与价值观的背离

然而,隨著流動性挖礦、NFT 熱潮和 Meme 幣的興起,DeFi 的參與者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越來越多的人湧入這個領域,他們並不在乎底層技術的原理,只關心如何快速賺錢。 門檻降低了,但價值觀也隨之迷失。 今天,或許有 90% 的 DeFi 用戶並不認同去中心化的理念,他們只是在追逐代幣升值或高額收益。

不可變性的崩塌:可組合性與第三方依賴的困境

這種價值觀的轉變對 DeFi 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早期 DeFi 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可組合性,也就是說,不同的協議可以像樂高積木一樣相互組合,創造出更複雜的功能。 但要實現真正的可組合性,底層協議必須是不可變的,否則一旦底層協議發生變更,建立在其之上的應用程式就會崩潰。 然而,如今越來越多的項目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或更快的迭代速度,選擇了可升級的協議。 這使得其他項目不敢輕易依賴這些協議,因為它們隨時可能發生變化。

用錢投票的惡果:創新停滯与 memecoin 的狂歡

AC 曾說過,我們用錢投票,我們把錢投向哪裡,就決定了我們得到什麼。 當市場上的資金都湧向那些快速致富的項目時,真正的技術創新就被忽視了。 新的原語風險太高,容易被駭客攻擊或漏洞利用,因此很少有人願意冒險嘗試。 這也是為什麼 Meme 幣如此受歡迎的原因,它們不需要任何技術含量,只需要足夠的炒作就能一夜暴富。 自 2022 年以來,DeFi 的創新幾乎停滯不前,我們看到的更多是現有原語的迭代,而非真正的突破。

資金困境:建設者的生存挑戰

要打破這種僵局,需要有人願意投入時間和精力去開發新的原語,但這並不容易。 大多數建設者都需要資金來維持生計,但籌資和建設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技能。 很多有才華的開發者不擅長市場行銷或人際交往,因此很難獲得資金支持。 而那些只是複製現有項目,卻懂得如何炒作的團隊,卻能輕易獲得數百萬美元的投資。

風險投資的異化:目標不一致的必然

即使成功籌集到資金,建設者也必須面對風險投資的壓力。 風險投資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投資回報,而不是為了實現建設者的願景。 這種目標上的不一致,往往會導致項目偏離最初的方向。

大公司病:创新乏力的根源

在傳統金融或 Web 1/Web 2 領域,大公司通常會設立獨立的研發團隊來探索新的想法。 但在加密領域,這種模式卻很難成功。 一方面,大型 DeFi 協議不願意冒險嘗試新的想法,因為一旦出現漏洞,就會對整個協議的聲譽造成損害。 另一方面,即使有研發團隊,也很難獲得足夠的資源和支持。

打破孤島效應:重塑 DeFi 的組合性

稀缺的技能組合:既懂技術又懂創新,還不要 VC?

AC 認為,要重塑 DeFi 的組合性,需要一種非常罕見的技能組合:既要精通程式設計,又要能提出創新的想法和原語,而且還不能依賴外部資金。 這種人鳳毛麟角,大多數建設者都需要資金支持,但籌資本身就是一門學問,它和埋頭苦幹寫程式碼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

Hyperliquid 的另類成功:不需要VC也能成功

當然,也有例外,例如 Hyperliquid。 這個專案之所以能夠在沒有 VC 的情況下取得成功,是因為他們的團隊之前已經透過做市業務積累了足夠的財力,可以支持他們的開發和行銷活動。 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大多數建設者仍然需要依靠外部資金才能生存。

DeFi 的未來:被低估的原語与被忽视的恐懼

AMMs 的進化:停滯的創新与 DLMMs 的曙光

即使是像 AMM (Automated Market Maker) 這樣基礎的原語,DeFi 也還沒有完全掌握。 我們仍然停留在 X*Y=K 這樣的恆定乘積公式,雖然 Curve Finance 引入了穩定幣交換,AC 透過 Solidly 引入了 X³Y,但之後創新就幾乎停滯了。 隨著區塊鏈速度的提升,DLMM (Dynamic Liquidity Market Maker) 正在出現,這是一個進步,但 AMM 仍然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例如新的曲線、交易方法和流動性提供策略。

鏈上預言機的缺失:數據的困境与潛在的爆發

下一個重大的突破將會是鏈上預言機。 DeFi 因為擔心被利用而避免使用它們,但我們可以透過不同的實現方法使其更安全。 沒有預言機,我們就缺乏關鍵的數據,如波動率、隱含波動率或訂單簿數據。 一旦我們擁有了強大的鏈上預言機,就可以構建合適的定價模型、Black-Scholes 計算以及歐式或美式期權。 這將開啟鏈上永續合約和 Delta 中性策略,而這些現在是不可能的。

保險原語的空白:巨大的未开發潛力

另一個被嚴重低估的領域是保險。 DeFi 領域有著巨大的未開發潛力,如果我們能克服對創新的恐懼,DeFi 的未來將會充滿無限可能。

去中心化与用户体验:不可调和的矛盾?

真正去中心化的恐怖:CLI 的反人類設計

在 AC 眼中,真正的去中心化意味著沒有網站,沒有第三方瀏覽器,只有下載節點軟體,運行本地節點,並透過命令行界面 (CLI) 提交交易,與不可變的智能合約互動。 這種操作方式需要深厚的技術知識,例如同步軟體,使用 64 進制雜湊編碼交易,而不僅僅是調用 JSON RPC。 全球可能只有 1 萬人,甚至更少,能夠做到這一點。

用户体验至上:Solana 式的中心化捷徑

另一方面,出色的用戶體驗意味著用戶不需要私鑰或 Gas 費用。 看看成功的 Solana 應用:你下載一個移動應用,用 Google 或 Face ID 登錄,然後點擊一個按鈕。 這與去中心化背道而馳,完全是另一回事。

隱藏的中心化:Hyperliquid 的用户體驗陷阱

如今成功的應用為了提升用戶體驗,往往會隱藏更多的細節,例如代表用戶管理私鑰。 即使像 Hyperliquid 這樣優秀的專案,一旦你存入資金,它就不再是去中心化的。 你的資金存放在他們控制的錢包中,私鑰保存在他們的服務器上。 這是很好的用戶體驗,但卻是中心化的。

AC 的妥協之道:渐进式去中心化

AC 的方法是首先為去中心化的理想構建底層協議,也就是原始的鏈上合約,CLI 用戶可以在自己的節點上與之互動。 然後,他在其上添加抽象層,簡化操作的 API,免去用戶使用錢包的通行密鑰或是 Gas 費用。 最終,你會得到一個用戶只需點擊按鈕的界面,它透過 API 和簽名錢包將操作轉換為智能合約的交易。

可用性永遠勝出:歷史的教訓与必然的選擇

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就像安全和用戶體驗一樣,真正的安全需要複雜密碼、隔離系統和密鑰輪換,但用戶不會為一個免費的遊戲應用這樣做。 歷史上,當安全與可用性衝突時,可用性總是勝出。 去中心化也將如此。

理想的未來:無需感知區塊鏈的存在

目標是讓用戶不知道自己在使用區塊鏈,沒有錢包,沒有 Gas 費用。 現在,這透過集中式的變通方法實現,比如 API 或後端伺服器。 但 AC 相信,我們可以讓這些功能成為區塊鏈的一級公民,這樣用戶就能獲得出色的用戶體驗,而無需信任第三方。 我們現在透過這些集中式解決方案手動實現,但我們會將它們編纂成去中心化系統。 這就像他剛開始寫程式碼時,先手動操作,然後自動化。 我們只需要時間。

寻找平衡点:用户价值与安全底线

免费游戏与银行应用的差异:心理价值的权衡

AC 認為,去中心化程度與用户體驗之間的界線,取決於用戶願意容忍的程度,而這又因應用而異。 對於免費手機遊戲,用戶期望零摩擦,安裝即可玩。 如果需要用戶名、密碼或社交帳號綁定,他們可能根本不會費心,因為感知價值很低。 但對於擁有 10 萬美元的銀行應用,用戶可以接受雙因素認證或額外步驟,因為價值很高。 每個應用都必須根據用戶賦予的心理價值找到那個平衡點。

加密应用的困境:过高的准入门槛

目前,加密應用程式的選擇不多。 無論是遊戲還是 DeFi 協議,都需要下載錢包、保護密鑰、為其充值 Gas 並簽署消息。 這是一個很高的門檻。 我們在 2010 年代中期的網路安全中看到過類似的情況,網站要求 32 位帶符號的密碼,但用戶忘記密碼,重置密碼變得麻煩。 最終,應用程式允許用戶自行決定安全級別,同時提供一些後端保護。 加密領域也將類似地發展。

账户抽象的曙光:以太坊的未来蓝图

要實現既去中心化又用戶友善的未來,我们需要願意執行的建設者。 以太坊長期以來一直是領先者,他們的研究,如以太坊改進提案 (EIPs),為未來五年制定了藍圖。 像操作捆綁和帳戶抽象這樣的功能是朝着正確方向邁出的一步,但它們還不是一等公民,你需要第三方基礎設施或深厚的知識才能使用它們。 即將到來的 PCRA 升級將使它們成為原生功能,這非常重要。 路線圖已經存在,關鍵在於執行。 但很少有團隊願意或能夠做到這一點。 想法很便宜,執行才是一切。 AC 認為今年我們會看到重大改進,比如完整的鏈上 Gas 和帳戶抽象,意味著無需錢包或 Gas。 這是一次巨大的用戶體驗飛躍,用戶不需要知道自己在哪個區塊鏈上,也不需要使用 MetaMask。 它正在到來,可能是今年或明年,但路線圖很清晰。

以太坊的困境:停滯不前与官僚主義的泥潭

L2 的迷思:分散的中心化与錯位的資源

AC 一直直言不諱地認為 L2 是浪費時間和精力。 投入其中的資源和資金是他之前提到的錯位問題的一部分,我們用錢投票。 當只有已知應用的分叉獲得資金時,我們看到的也只有這些。 現在,L2 正在吸收資本,但它們在聲稱與以太坊保持一致的同時,變得更加中心化。 AC 的問題不是 L2 存在,他認為它們最終對於擴展是必要的。 但以太坊離其可擴展性極限還遠得很。 它可能只用了最大容量的 2%。 基礎層還有很大空間。 像 Sonic、Avalanche 和 Solana 這樣的區塊鏈展示了無需 L2 也能在基礎層實現高吞吐量。 對 L2 的關注為時過早,並且分裂了生態系統,損害了組合性和用戶體驗。 L2 本應是可組合且互動的,但它們變成了一堆帶有中心化排序器提取費用以獲利的側鏈。 這並非最初的設想。

以太坊的公司病:決策癱瘓与創新遲緩

更大的問題是為什麼會這樣。 以太坊經歷了典型的公司生命週期:起初靈活,研發快速,快速構建,過程中不斷試錯。 隨著其獲得關注和成長,它變得謹慎,增加了合規、監督、測試、委員會和董事會。 這種官僚主義使其變慢,現在已經停滯不前,體量太大而無法快速行動。 處於這一階段的公司要么剝離多餘部分,重新聚焦技術根基,要么被更快的競爭對手超越。 以太坊正處於這一十字路口。 我們看到內部震蕩,CEO 更替、董事會重組、Vitalik 試圖表態。 AC 希望他們能重新聚焦,因為他忠於以太坊,這也是他參與 DeFi 的原因。 但我們不能等他們解決問題。

重塑共識:來自 Sonic 的啟示

他們的研究,像以太坊改進提案一樣,仍然為未來兩到五年設定了標準,特別是在用戶體驗、帳戶抽象和鏈上預言機方面。 但其中大部分內容是在 2018 年至 2020 年間撰寫的。 理念已經存在,實現卻滯後。 在可擴展性方面,以太坊的基礎層僅使用了 2% 的容量。 即使沒有二層解決方案,也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AC 在 Phantom (現為 Sonic) 的工作證明了這一點。 在以太坊使用工作量證明時,我們看到其透過設置區塊時間限制限制了吞吐量。 他們重新設計了共識機制,採用異步拜佔庭容錯 (BFT) 系統,實現了每秒 5 萬到 6 萬筆交易。 但以太坊虛擬機 (EVM) 成為瓶頸,將他們限制在每秒 200 筆交易。

数据库瓶頸:被忽視的性能優化

他們分析了 EVM,發現了明顯的改進點。 最大的問題是資料庫,LevelDB、PebbleDB 等,它們大部分時間都花在讀寫操作上。 這些資料庫對於區塊鏈來說是大材小用,設計時考慮的是通用查詢,而不是 EVM 那種簡單的地址-Nonce-數據結構。 他們構建了 SonicDB,一個為區塊鏈定制的扁平檔案資料庫,使 EVM 吞吐量提升了八倍,存儲需求減少了 98%。 以太坊明天就能實現這一點,並獲得巨大的收益。

過度的風險厭惡:錯失的機會与可能的未來

他們還做了其他調整,新的編譯器、超集等,但資料庫是最容易實現的改進。 為什麼他們不做? 因為他們風險厭惡。 他們的技術處理著數百億美元的資產,任何變動都讓人感到害怕。 權衡之下是失去 SQL 查詢功能,但實際上沒有人在大規模區塊鏈數據中使用 SQL 查詢,像 Dune 或 Tenderly 這樣的工具是單獨處理交易的。 這並不是真正的損失,但以太坊對變革的抵觸如此強烈,甚至連低風險的改進都被擱置了。

对新建设者的忠告:在质疑中前行

AC 给这个领域的新建设者的建议已经改变了。 坦白说,在加密领域开发并不是最明智的选择,其他领域更简单、更有保障、负面影响也更少。 但如果你决定要做,就公开投入。 把你的工作分享到 Twitter,开源你的 GitHub,让人

公開構建的試煉:要么適應,要么離開

讓人們看到並測試你的程式碼。 建立一個貢獻的社群,而不僅僅是利用漏洞的社群。 如果漏洞注定會發生,最好是在早期,當風險只有 50 美元,而不是後來開放時的 5000 萬美元。 建立社交資料,溝通你在做什麼以及如何做,邀請測試,希望是白帽子,而不是黑帽子。 小漏洞是可以恢復的,大漏洞則不行。 如果你能獲得資金,優先考慮安全。 與 TRM、Chainalysis 或 Seal Team 6 等團隊合作,進行審計和紅隊演練。 像 SlowMist 這樣的公司的審計至關重要。 盡早學習如何處理安全披露和緊急情況。 這個領域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些人在遇到第一次危機時就離開了,因為壓力太大。 公開構建是一個試金石:你會很快知道自己是否適合。 接受它,你要么找到自己的位置,要么意識到這不適合你。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