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币圈惊天巨变!千亿美金大逃亡,韭菜血本无归?!》

稳定币盛世下的隐忧:千亿美元流入何方?

稳定币市场在2024年迎来了一场史诗级的爆发,以80.7%的惊人增速,将总市值推向了2350亿美元的歷史新高。USDT和USDC这对“双雄”,更是以86%的增长贡献率,牢牢掌控着市场的主导权。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景象之下,却隐藏着一个令人不安的悖论:以太坊和Tron链上沉淀的千亿美元增量资金,并没有像过往牛市那样,带动山寨币市场同步起飞,反而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数据背离:稳定币狂飙与山寨币萎靡

数据赤裸裸地揭示了这一点:本轮牛市中,每新增1美元稳定币,仅能撬动1.5美元的山寨币市值增长,相较于上一轮牛市,这个数字大幅缩水了82%。这意味着,庞大的稳定币资金池,并没有按照我们所期待的方式,流入高风险、高回报的山寨币市场,而是选择了其他方向。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常现象?是市场情绪的变化,还是资金流向的转变?那些本应涌向山寨币的资金,又都去了哪里?

PANews的质疑:这真的是牛市该有的样子?

作为加密货币市场的观察者,PANews对此深感困惑。传统观念认为,牛市应该是“鸡犬升天”的局面,所有加密资产都应该受益于市场的整体繁荣。然而,眼下稳定币的疯狂增长,并没有惠及山寨币市场,反而像是“孤芳自赏”,这与我们对牛市的认知大相径庭。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脱节现象可能预示着市场结构的深层次变化。如果稳定币不再是山寨币的助推器,那么加密货币市场的未来走向,又将会如何演变?

这一次,我们不打算人云亦云,也不想用那些陈词滥调来安慰自己。PANews将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真相,试图解开稳定币盛世下的隐忧,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真实、更加深刻的市场图景。毕竟,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市场中,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

稳定币增长解剖:以太坊、波场的优势与Solana、Base的崛起


要解开稳定币“失血”之谜,首先需要对稳定币的增长格局进行一番精确的解剖。从宏观数据来看,稳定币的增长主要集中在USDT和USDC这两大巨头身上,而从链上数据来看,以太坊和波场依然是稳定币发行的主要阵地。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Solana和Base等新兴公链的崛起,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市场份额。

USDT与USDC的双雄格局:一家独大还是各有千秋?

USDT和USDC无疑是稳定币市场的“绝代双骄”,它们不仅佔据了87%的市场份额,而且在增长端也贡献了86%的份额。具体来看,USDT的增长更加迅勐,从2024年1月1日的910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3月31日的1446亿美元,增长幅度佔比高达51%。USDC的增长同样不容小觑,同期发行量从238亿美元增长至606亿美元,增长佔比约为35%。


值得注意的是,USDT和USDC在市场定位和应用场景上存在差异。USDT更偏向于交易媒介,被广泛用于交易所的交易和套利活动,而USDC则更加合规,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并在DeFi领域佔据重要地位。这种差异化的定位,也导致了它们在资金流向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链上战场:以太坊与波场的稳固地位

在链上层面,以太坊和波场依然是稳定币的主力战场。以太坊的稳定币发行量佔比高达53.62%,波场则佔比28.37%,两者合计佔据了超过80%的市场份额。以太坊的增长尤为突出,从2024年1月1日到2025年4月3日,稳定币增量约为580亿美元,增长率达到86%,与USDT、USDC的发行增长率基本持平。波场的增长率则相对较低,约为34%,不及稳定币的整体增速。

以太坊之所以能够保持领先地位,得益于其成熟的生态系统和庞大的DeFi应用。大量的DeFi协议需要稳定币作为抵押品和交易媒介,这为以太坊上的稳定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而波场则以其低廉的交易费用和快速的交易速度,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和应用,尤其是在支付和跨境匯款领域。

Solana与Base的异军突起:新兴势力的挑战

除了以太坊和波场之外,Solana和Base等新兴公链也开始崭露头角,它们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蚕食着市场份额。Solana在同期增长了125亿美元发行量,增长率高达584.34%,成为稳定币市场的一匹黑马。Base的增长更加夸张,增长了40亿美元发行,增长率达到2316.46%。

Solana的崛起,与其高性能和低费用的特性密不可分。Solana能够支持高频交易和大规模应用,吸引了大量的开发者和用户。而Base则受益于Coinbase的背书,以及其对以太坊生态的深度整合,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这些新兴公链的崛起,正在改变稳定币市场的格局,它们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为稳定币的应用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它们也对以太坊和波场的领先地位构成了挑战,未来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

山寨币困境:稳定币增长的“失血”之谜


既然我们已经对稳定币的增长格局有了清晰的认识,接下来就需要深入探讨山寨币为何未能从中受益。稳定币的增长和山寨币的萎靡,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歷史回顾:昔日稳定币与山寨币的共舞

在2020年至2021年的牛市中,稳定币和山寨币之间曾上演过一场“共舞”。当时,稳定币的增长直接推动了山寨币市值的飙升。具体数据显示,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山寨币总市值从398亿美元增长至8135亿美元,涨幅约为19.43倍。同期,稳定币市值从61.4亿美元增长至992亿美元,增长约为15倍。两者的涨幅基本同步,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这种正相关性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稳定币作为交易媒介,为山寨币提供了流动性,促进了价格发现。当稳定币大量流入市场时,投资者可以用它们来购买山寨币,推动其价格上涨。

本轮牛市的脱钩:稳定币的“独立行情”

然而,在本轮牛市中,这种“共舞”的局面却不復存在。稳定币市值整体涨幅高达80%,但同期山寨币总市值涨幅仅为38.3%,增长幅度约为1599亿美元。这意味着,稳定币的增长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山寨币的市值增长。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0年至2021年,稳定币每增长1美元,山寨币总市值上涨8.3美元,而到了2024年至2025年,稳定币每增加1美元,山寨币市值仅上涨1.5美元。这个比例大幅缩水,意味着新增的稳定币似乎并没有用于购买山寨币。


这种脱钩现象,打破了我们对牛市的传统认知,也引发了对市场结构的深刻反思。

“钱去哪了?”:拷问行业的灵魂

“钱去哪了?”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拷问加密货币行业的灵魂之问。如果稳定币没有流入山寨币市场,那么它们究竟去了哪里?是流入了比特币市场,还是沉淀在DeFi协议中,抑或是被用于其他用途?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资金流向,探寻稳定币的新用途和新场景。只有找到资金的最终归宿,才能真正理解本轮牛市的特殊性,并为未来的市场发展做好准备。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只有不断学习和思考,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资金流向追踪:交易所、DeFi与新兴应用场景


为了揭开稳定币“失血”之谜,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追踪资金的流向,寻找它们的最终归宿。从交易所到DeFi,再到新兴的应用场景,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只有通过细緻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才能还原资金流动的真实图景。

以太坊的脉搏:稳定币交易的週期性波动

让我们首先把目光投向以太坊,这条公链承载了大量的稳定币交易,是我们追踪资金流向的重要线索。通过观察以太坊的稳定币交易情况,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稳定币的交易量波动呈现如同心跳一样的规则性波动。


这种波动背后,或许隐藏着稳定币的用途规律。当我们把周期缩短,就能更清晰地看到这种规律:5+2的波动,也就是2天低迷,5天高峰。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低谷期都是周末,高峰期基本都是从周一到周三逐渐走高,周四周五逐渐降低。

这种明显的週期性规律,似乎至少能说明这些稳定币的交易发起方主要来自于机构或企业。毕竟,如果是消费支付场景主导,应当不太会呈现出这种波动性。想象一下,有多少普通用户会在周末停止使用稳定币消费?


此外,从单日的交易频次来看,以太坊上的USDT最高峰的单日转账次数不超过30万次,且通常周末的转账频次和转账平均金额都远低于工作日。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的推断,表明机构和企业在以太坊上的稳定币交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USDT与USDC的命运分歧:交易所沉淀与DeFi质押

如果说以太坊的稳定币交易呈现出机构化的特徵,那么USDT和USDC在资金流向上则呈现出明显的分歧。数据显示,过去一年中,USDT的交易所余额有了大幅度上涨。2024年1月1日,交易所的余额为152亿枚,到2025年4月2日,这一数字增长至409亿枚,增长了257亿美元,涨幅达到169%。这一增幅远高于稳定币整体发行量80.7%的幅度,并且佔到USDT同时段发行量增长额的48%。


也就是说,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USDT的新增发行量有约一半都流入了交易所。这可能意味着,大量的USDT被用于交易所的交易和套利活动,或者被用于交易所内的理财产品。

然而,同期的USDC情况却大不相同。2024年1月1日,USDC的交易所持有量约为20.6亿枚,到2025年4月2日,这一数字增长至49.8亿枚。同期的USDC发行量增发了368亿枚,新增的发行量当中,只有7.9%流入了交易所。而交易所的总体余额佔比也仅为8.5%,与USDT的28.4%相比有较大差距。


USDT的新增发行量多数流入了交易所,USDC的新增交易量却并没有进入交易所。那么USDC的新增流量究竟去向何处?

从持币地址的角度来看,USDC排名靠前的几个持币地址基本来自DeFi协议。以以太坊为例,USDC的第一大持币地址是Sky (MakerDAO)的地址,持币数量为48亿枚,佔比约为11.9%。2024年7月,该地址的持有数量还仅为2000万枚,不到一年的时间增加了229倍。Sky的USDC用途主要是作为旗下稳定币DAI和USDS的抵押资产使用。该地址的USDC增长从整体来看仍旧代表了DeFi协议TVL的增长对稳定币的需求。

AAVE是USDC在以太坊上第四大持币地址。2024年1月1日,AAVE的USDC持有量约为4500万枚,到2025年3月12日的最高点,该地址的USDC持有量增加到13.2亿枚,增长约12.75亿美元,佔到以太坊上USDC新增发行量的7.5%。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太坊上的USDC新增,主要是得益于质押产品类的增长。2024年初以太坊的TVL总量约为297亿美元,虽然近期遭遇下滑,但仍有490亿美元的存量(最高点时的TVL量达到了760亿美元),按照490亿来计算,以太坊上的TVL增长率也能达到64.9%,这一增长幅度远大于山寨币去年的增幅,也接近稳定币整体的增长幅度。

跨境支付与机构交易:稳定币的新大陆?

除了DeFi的增长对稳定币的需求之外,消费支付、跨境匯款、金融机构场外交易也可能是稳定币增长的新需求。

从Circle的多个官方资料提到,稳定币的场景在跨境匯款、消费支付等场景中逐渐显现能量。根据Rise的一份报告显示,大约30%的全球匯款是通过稳定币实现的。这一比例在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尤为显着。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零售和专业级稳定币转账在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同比增长超过40%

根据Circle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2024年渣打银行旗下的Zodia Markets铸造的USDC净额已达到了40亿美元,(Zodia Markets 是机构数字资产经纪公司,为全球客户提供包括场外交易和链上外匯等服务)。


另一家拉美零售支付公司Lemon的客户持有的USDC数量超过1.37亿美元,该平臺的用户主要通过稳定币进行零售支付使用。

除了场景差别导致的需求新增之外。各个链的生态结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稳定币需求。例如,Solana链上的MEME热潮激发了DEX的交易需求,根据PANews不完全统计,Solana链上USDC(排名前100)的交易对TVL量约为22亿美元,按照USDC体量佔一半的规则计算。这部分的沉淀资金量约为11亿USDC。佔到USDC在Solana链上发行量的8.8%。

通过追踪资金的流向,我们可以看到,稳定币的用途正在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它们不再仅仅是交易媒介,而是成为了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的重要桥樑。

深度剖析:稳定币驱动的加密市场范式转变


通过上述的拆解分析,我们已经对稳定币的增长、流向和用途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然而,仅仅停留在数据层面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稳定币的崛起对加密货币市场意味着什么?它是否正在驱动一场范式转变?

稳定币:从投机工具到价值载体?

长期以来,加密货币市场一直被视为一个高度投机的场所,山寨币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然而,稳定币的出现,正在改变这种局面。稳定币以其价格稳定性,为加密货币市场引入了更多的理性,吸引了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和传统金融机构。

与山寨币相比,稳定币更像是一种价值载体,它们承载着法币的价值,可以在链上自由流动,实现快速、低成本的跨境支付和交易。这种特性,使得稳定币在跨境匯款、供应链金融、机构交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说,稳定币正在将加密货币市场从一个投机场所,转变为一个更加成熟、更加稳定的金融市场。

新兴市场与传统金融的拥抱:稳定币的未来猜想

稳定币的崛起,也离不开新兴市场和传统金融的推动。在新兴市场,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货币不稳定等原因,稳定币成为了一种替代货币,被广泛用于支付和储蓄。在传统金融领域,渣打银行等机构纷纷入场,利用稳定币进行场外交易和链上外匯,这也为稳定币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稳定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监管环境的逐步完善,它们将会在新兴市场和传统金融领域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稳定币或许会成为连接不同国家、不同金融体系的重要桥樑,促进全球贸易和金融的发展。

PANews的观点:别再神话山寨币了,加密货币正在长大

在本轮牛市中,山寨币的表现令人失望,这或许是一个信号:加密货币市场正在长大,不再是那个可以轻易被炒作的山寨币乐园了。稳定币的崛起,代表着市场的成熟和理性,也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不应该再将目光局限于山寨币,而是应该更加关注稳定币的应用和发展,关注它们如何连接传统金融和加密世界,如何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机遇。毕竟,加密货币的未来, не 在于一时的炒作,而在于长期的价值创造。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