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上海銀行2024:穩健財報難掩結構性挑戰

文章目錄

    上海銀行2024財報的迷霧:穩健表象下的結構性挑戰

    帳面上的勝利:一場精心策劃的數字遊戲?

    上海銀行,這家以上海灘為名的銀行,在2024年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營收529.86億元,淨利潤235.60億元,分別增長4.79%和4.38%。乍看之下,一片歌舞昇平,彷彿預示著這艘金融巨輪正乘風破浪,駛向更廣闊的藍海。但如果你稍微撥開這層華麗的包裝紙,就會發現,這份財報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數字遊戲,掩蓋著一些令人不安的結構性問題。

    沒錯,營收和利潤都在增長,但增長的動力是什麼?是傳統的銀行業務嗎?恐怕不是。在這份財報的字裡行間,我聞到了一股濃濃的“非典型”味道。仔細分析你會發現,上海銀行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非息收入撐起來的。簡單來說,就是靠投資、交易等“副業”賺錢,而不是靠老老實實地放貸款收利息。這就像一個原本靠賣米飯為生的餐館,突然發現炒股票更賺錢,於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股市上。短期來看,或許能獲得更高的收益,但長期來看,這真的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嗎?

    更令人擔憂的是,上海銀行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在全球經濟下行、利率持續走低的背景下,銀行的日子本就不好過。再加上監管政策的收緊,以及來自其他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上海銀行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即使能夠勉強維持住現有的增長速度,也難掩其內部的結構性矛盾。而這些矛盾,才是真正制約上海銀行長期發展的關鍵障礙。所以,別被那些漂亮的數字所迷惑了。上海銀行2024年的財報,更像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中國城市商業銀行在轉型時期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非息收入的崛起:飲鴆止渴的策略?

    當利息不再是王道:轉型的陣痛與豪賭

    上海銀行2024年的財報,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非息收入的異軍突起。什麼是非息收入?簡單說,就是除了傳統的存貸款利息之外的收入,比如投資收益、手續費、佣金等等。2024年,上海銀行的非息收入佔比高達38.69%,同比大幅增長57.75%。這意味著,上海銀行越來越依賴“副業”來賺錢,而傳統的“主業”——存貸款業務,似乎越來越難以支撐起銀行的盈利增長。

    這種結構性的變化,無疑是一把雙面刃。一方面,非息收入的增長,可以幫助銀行擺脫對傳統利息收入的過度依賴,實現業務多元化,提高盈利能力。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淨息差不斷收窄,銀行不得不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非息收入的崛起,看似是銀行轉型升級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非息收入的波動性遠遠高於利息收入,受市場環境的影響非常大。比如,投資收益可能會受到股市波動的影響,手續費收入可能會受到政策變動的影響。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非息收入很可能會大幅下降,給銀行的盈利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

    更令人擔憂的是,上海銀行非息收入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撐起來的。說白了,就是靠炒股票、買債券等投資活動賺錢。這種賺錢方式,風險極高,而且難以持續。如果上海銀行把大量的資金都投入到高風險的投資活動中,一旦投資失利,可能會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甚至引發系統性風險。所以,非息收入的崛起,看似是銀行轉型升級的“良藥”,實則可能是“飲鴆止渴”。上海銀行在追求非息收入增長的同時,必須時刻警惕風險,謹慎投資,才能確保銀行的穩健發展。否則,很可能會在轉型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跌入深淵。

    成本控制的假象:看不見的隱憂

    科技、合規與風險:吞噬利潤的無底洞?

    上海銀行在成本控制方面似乎取得了一些進展,成本收入比降至23.82%,這數字乍看之下令人欣慰。然而,這可能只是一種假象,掩蓋著一些更深層次的隱憂。成本收入比的下降,並不一定意味著銀行的經營效率得到了真正的提升,很可能只是因為營收增長速度快於成本增長速度而已。如果營收增長放緩,或者成本控制不力,成本收入比很可能會反彈,甚至超過之前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上海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剛性支出壓力。所謂剛性支出,就是那些無論銀行經營狀況如何,都必須支付的費用,比如員工薪酬、辦公租金、IT 系統維護費用等等。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監管要求的日益嚴格,上海銀行在科技投入、合規成本和風險處置費用方面的支出將會越來越多。這些支出就像一個無底洞,不斷吞噬著銀行的利潤。

    例如,為了應對日益猖獗的網絡犯罪,上海銀行必須不斷升級其IT系統,加強網絡安全防護。為了符合監管機構的要求,上海銀行必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完善的合規體系,加強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方面的監管。為了應對不良貸款的風險,上海銀行必須計提大量的撥備,以彌補可能的損失。這些支出,都是無法避免的,而且只會越來越多。更糟糕的是,上海銀行的資本使用效率似乎有所下降。撥備前利潤/平均風險加權資產這一指標,從2022年的1.97%下降到2024年的1.78%,這意味著上海銀行用同樣的資本,創造的利潤變少了。在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如何平衡資本消耗與盈利能力,將成為上海銀行必須解決的難題。如果不加以重視,這些看不見的隱憂,很可能會逐漸侵蝕上海銀行的利潤空間,使其陷入困境。

    資產品質的黃金時代結束?個人貸款的逆襲

    企業端的粉飾太平與消費端的無情現實

    上海銀行在2024年末的不良貸款數據,乍看之下似乎還不錯:不良貸款餘額下降0.25億元,不良率降至1.18%。但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仔細分析數據結構,你會發現,資產品質的邊際改善已經顯得疲態,甚至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趨勢。

    從貸款結構來看,公司貸款的不良率有所下降,這或許得益於上海銀行加強了授信管理,對企業端的風險控制有所提升。但與此同時,個人貸款的不良率卻不降反升,從年初的0.89%上升至1.14%。這種分化的趨勢,反映了當前經濟復甦的不均衡性:企業端通過各種手段,勉強維持住了局面,但居民消費卻持續疲軟,導致零售資產品質承壓。

    更糟糕的是,提前還房貸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在房價下跌、投資收益不佳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提前償還房貸,以減輕負擔。這看似是個人理性選擇,但對銀行來說,卻意味著優質資產的流失。畢竟,房貸是銀行最優質的資產之一,風險低、收益穩定。提前還款潮的出現,無疑會對銀行的盈利能力造成衝擊。

    我甚至可以大膽預測,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上海銀行個人貸款的不良率可能會進一步上升,甚至超過公司貸款的不良率。這將對上海銀行的資產品質造成嚴重的衝擊,並可能引發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所以,不要被那些漂亮的數據所迷惑了。上海銀行資產品質的真實狀況,可能比我們看到的更糟糕。個人貸款的逆襲,或許預示著資產品質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將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房地產的幽靈:揮之不去的陰影

    長三角的豪賭: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房地產,這個中國經濟的“老大哥”,一直是懸在銀行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對於上海銀行來說,這把劍尤其鋒利。截至2024年末,上海銀行房地產業貸款餘額佔比高達23.81%,這意味著,上海銀行的命運與房地產市場緊緊地捆綁在一起。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貸款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雖然這些地區的經濟實力雄厚,但也意味著上海銀行將雞蛋放在了同一個籃子裡,一旦這些地區的房地產市場出現問題,上海銀行將首當其衝。

    上海銀行聲稱,他們通過“一戶一策”的管理策略,化解存量風險。但這種“精細化管理”真的能抵擋住房地產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嗎?我對此表示懷疑。畢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如果整個房地產市場崩盤,個別銀行的努力很難起到實質性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房地產行業整體流動性緊張的局面並未根本改變。雖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房地產開發商的資金鏈依然非常脆弱。一旦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房地產開發商可能會出現大規模的違約,導致上海銀行不良貸款反彈。此外,上海銀行公司貸款前五大行業集中度高達45.05%,其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佔比16.10%。這種過度依賴單一行業的現象,可能會放大系統性風險。如果這些行業的經營狀況惡化,可能會對上海銀行的資產品質造成嚴重的衝擊。總之,房地產的幽靈,始終在上海銀行頭上盤旋,揮之不去。這是一場豪賭,上海銀行將自己的命運與長三角的房地產市場緊緊地聯繫在一起。如果長三角的房地產市場一榮俱榮,上海銀行自然也能跟著受益。但如果長三角的房地產市場一損俱損,上海銀行恐怕也難逃厄運。

    負債端的阿喀琉斯之踵:對公存款的依賴症

    存款結構的失衡:一場關於穩定性的豪賭

    上海銀行的負債結構,就像一個瘸腿的人,嚴重依賴對公存款這條“粗壯”的腿,而個人存款這條腿則相對“瘦弱”。2024年末,對公存款佔總存款的65.06%,而個人存款增速卻因理財替代效應放緩至6.82%。這種存款結構的失衡,是上海銀行負債端最大的隱患。

    對公存款的穩定性遠不如個人存款。企業的現金流波動性很大,容易受到宏觀經濟和行業景氣度的影響。一旦企業的經營狀況惡化,可能會大規模地提取存款,導致銀行的資金流動性緊張。而個人存款則相對穩定,因為個人消費支出具有一定的剛性,不會受到短期經濟波動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個人存款可以提高零售客戶的粘性,有助於銀行拓展其他零售業務,比如信用卡、理財產品等等。

    上海銀行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試圖通過提高定期存款佔比來穩定存款結構。2024年末,定期存款佔比提升至65.94%。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定期存款雖然可以鎖定資金,但也會增加銀行的付息成本。更糟糕的是,上海銀行的高成本負債(如同業存單)在總負債中佔比高達30.42%,這意味著上海銀行在負債端面臨著嚴重的利率風險和流動性錯配問題。

    在低利率環境下,如何優化存款期限結構、降低付息成本,成為上海銀行提升淨息差的關鍵。然而,當前對公存款佔比過高,使得銀行在定價靈活性上受限,難以通過差異化產品吸引高淨值個人客戶,進一步加劇了負債端的結構性矛盾。這就像一個惡性循環,上海銀行越是依賴對公存款,就越難以擺脫對公存款的依賴。這是一場關於穩定性的豪賭,上海銀行能否在負債端找到新的平衡點,將直接決定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期限錯配的陷阱:拆東牆補西牆的遊戲?

    低利率環境下的掙扎:淨息差保衛戰

    上海銀行面臨一個經典的銀行業難題:期限錯配。簡單來說,就是銀行的資產(例如貸款)和負債(例如存款)的到期期限不匹配。如果短期負債佔比過高,而長期資產佔比過高,銀行就可能面臨流動性風險,也就是說,在需要支付短期負債時,沒有足夠的現金。中誠信國際的分析指出,上海銀行一年內到期資產負債存在一定期限錯配。這意味著,上海銀行需要不斷地借新還舊,才能維持資金的正常運轉。

    更糟糕的是,上海銀行的(市場資金-高流動性資產)/總資產指標改善有限。這個指標反映了銀行的流動性緩衝能力,指標改善有限意味著上海銀行應對突發流動性風險的能力仍然不足。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銀行的淨息差(也就是貸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間的差額)本來就已經很低了,如果再出現流動性問題,銀行的盈利能力將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為了應對期限錯配的風險,上海銀行需要優化存款期限結構,降低付息成本。但這並不容易。一方面,上海銀行的對公存款佔比過高,使得銀行在定價靈活性上受限,難以通過差異化產品吸引高淨值個人客戶。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烈,其他銀行也在積極地爭奪存款,上海銀行很難在存款利率上佔據優勢。所以,上海銀行在負債端面臨著進退兩難的困境。這就像一個拆東牆補西牆的遊戲,上海銀行需要不斷地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才能維持資金的平衡。但這種遊戲風險極高,一旦出現任何差錯,都可能導致資金鏈斷裂,引發系統性風險。在低利率環境下,上海銀行的淨息差保衛戰,註定是一場艱苦的戰役。

    資本充足率的幻象:外強中乾的真相

    資本補充的困境:內生動力不足的隱憂

    上海銀行作為一家上市銀行,在資本補充方面似乎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透過可轉債轉股、利潤留存等方式,上海銀行在2024年末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提升至10.35%,較年初增長0.82個百分點。這個數字看似亮眼,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這更像是一種“外強中乾”的假象。

    資本充足率的提升,主要依賴外源性補充,也就是透過發行可轉債、增發股票等方式來增加資本。這種方式雖然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資本充足率,但並不能真正增強銀行的內生資本積累能力。換句話說,上海銀行只是透過“借錢”來增加資本,而不是透過自身的盈利能力來積累資本。這種模式的風險極高,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上海銀行可能會面臨融資困難,甚至無法維持現有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更令人擔憂的是,上海銀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金額正在不斷增加。2024年,上海銀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124.47億元,同比增長8.85%,在撥備前利潤中的占比升至31.31%。這意味著,上海銀行需要花費更多的資金來彌補不良資產帶來的損失,這將直接影響銀行的盈利能力。簡而言之,上海銀行賺錢的速度,趕不上虧錢的速度。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上海銀行的資本補充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我甚至可以大膽預測,如果上海銀行無法有效控制資產品質,提高盈利能力,未來將不得不更加依賴外源性資本補充。這將使其陷入一個惡性循環:為了維持資本充足率,不得不不斷地“借錢”,而“借錢”的成本又會進一步侵蝕銀行的利潤,使其更難以積累內生資本。這就像一個無底洞,上海銀行可能會在資本補充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最終陷入困境。

    監管的緊箍咒:資本消耗與業務擴張的拔河

    在鋼絲上跳舞:資本充足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隨著監管機構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越來越嚴格,上海銀行就像戴上了一個“緊箍咒”,在業務擴張和資本消耗之間左右為難。新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的實施,無疑讓這道緊箍咒變得更緊了。這意味著,上海銀行需要持有更多的資本,才能支持同樣規模的業務。

    目前,上海銀行的資本充足率(14.21%)雖然高於監管要求,但這個數字並不能讓人完全放心。如果上海銀行加速信貸投放,或者風險資產規模擴大,很可能會面臨資本補充的壓力。畢竟,資本充足率就像一個安全氣囊,只有在發生意外時才能起到保護作用。如果安全氣囊的容量不足,或者充氣速度太慢,就無法有效地保護乘客的安全。

    更令人擔憂的是,上海銀行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僅微增至10.54%,這顯示出資本內生增長動力不足。這意味著,上海銀行主要依靠外源性資本補充來滿足監管要求。這種模式的風險極高,一旦市場環境發生變化,上海銀行可能會面臨融資困難,甚至無法維持現有的資本充足率水平。

    如何在業務擴張與資本消耗之間找到平衡點,是上海銀行必須解決的難題。一方面,上海銀行需要積極拓展業務,提高盈利能力,才能積累更多的資本。另一方面,上海銀行需要控制風險資產的規模,提高資本使用效率,才能在有限的資本下支持更多的業務。這就像在鋼絲上跳舞,上海銀行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各種因素,才能避免掉入深淵。資本充足率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懸在上海銀行的頭上,提醒著他們時刻警惕風險,謹慎經營。

    區域擴張的迷思:規模與效率的權衡

    長三角的舒適區:難以擺脫的依賴症?

    上海銀行深耕長三角地區,這既是優勢,也是隱患。2024年末,上海銀行長三角地區的公司貸款餘額佔比超過七成。這意味著,上海銀行將大部分的資源都投入到了長三角地區,對該地區的經濟發展有著高度的依賴性。長三角地區經濟實力雄厚,無疑為上海銀行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過度依賴單一區域,也讓上海銀行面臨著巨大的風險。

    如果長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速放緩,或者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上海銀行的信貸需求可能會受到直接影響。更重要的是,過度依賴長三角地區,會限制上海銀行的發展空間,使其難以拓展新的業務增長點。這就像一個舒適區,上海銀行在長三角地區過得太舒服了,以至於失去了拓展其他市場的動力和能力。

    雖然上海銀行在長三角地區的重大項目投放超過300億元,但這些項目的回報是否能夠達到預期,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這些項目出現虧損,將會對上海銀行的資產品質造成嚴重的衝擊。此外,跨區域擴張面臨著同業競爭加劇的挑戰。截至2024年末,上海銀行的資產規模位居全國城商行第三位,但人均創利能力(ROE 9.54%)低於頭部股份制銀行,這表明上海銀行的效率優勢尚未完全釋放。

    換句話說,上海銀行的規模雖然很大,但賺錢的能力卻相對較弱。這就像一個身材魁梧的胖子,雖然體型龐大,但行動卻遲緩笨拙。如何在區域擴張中平衡規模與效率,是上海銀行必須解決的難題。如果上海銀行只追求規模的擴大,而不注重效率的提升,最終可能會陷入“大而不強”的困境。

    跨區域擴張的挑戰:水土不服的困境

    粵港澳的夢與現實: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上海銀行雖然立足上海,放眼全國,但跨區域擴張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中誠信國際指出,上海銀行在長三角以外的分支機構佈局仍然顯得薄弱,區域擴張需要匹配本地化服務能力。換句話說,上海銀行在其他地區的“根基”還不夠深,難以與當地的銀行展開有效競爭。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雖然上海銀行將其視為戰略重點,但該行在珠三角地區的貸款佔比仍然低於頭部全國性銀行。這意味著,上海銀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市場份額仍然很小,難以對當地的金融格局產生實質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跨區域擴張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包括設立分支機構、招聘員工、開展市場推廣等等。如果上海銀行無法在短時間內獲得足夠的回報,可能會面臨資源分散的風險。

    如何在跨區域擴張中平衡成本投入與收益回報,避免“攤子鋪大”導致的資源分散,是上海銀行面臨的又一挑戰。如果上海銀行盲目追求擴張速度,而不注重經營效率,最終可能會陷入“遍地撒網,重點捕魚”的困境。更糟糕的是,不同地區的市場環境、監管政策、客戶需求都存在差異。如果上海銀行無法充分了解當地的情況,並制定相應的經營策略,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

    例如,在粵港澳大灣區,上海銀行需要面對來自香港、澳門等地的銀行競爭,這些銀行在國際業務、金融創新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如果上海銀行無法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並彌補自身的不足,很難在粵港澳大灣區站穩腳跟。總之,跨區域擴張是一項複雜而艱鉅的任務,上海銀行需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謹慎決策,才能避免陷入困境。粵港澳大灣區的夢想很豐滿,但現實可能很骨感。

    外部環境的風暴:難以預測的挑戰

    利率市場化、金融開放:巨浪下的航行

    上海銀行不僅要應對內部的結構性矛盾,還要面對外部環境的重重挑戰。宏觀經濟復甦不及預期、利率市場化深化、金融開放提速等因素,都加劇了上海銀行的經營壓力。這些外部因素就像一場場難以預測的風暴,隨時可能給上海銀行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

    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銀行的淨息差不斷收窄,盈利空間受到擠壓。雖然上海銀行透過提升非息收入佔比來彌補淨息差的損失,但非息收入的波動性較大,難以形成穩定的利潤來源。更重要的是,政策層面的不確定性,可能會對銀行的資產配置策略產生擾動。例如,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的長期效果、普惠金融考核標準的變化等等,都可能影響上海銀行的經營決策。

    金融開放提速,也給上海銀行帶來了新的競爭壓力。外資銀行的進入,將會加劇市場競爭,並可能搶佔上海銀行的市場份額。此外,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也對傳統銀行業造成了衝擊。支付寶、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崛起,正在改變人們的支付習慣,並蠶食銀行的支付業務。面對這些外部挑戰,上海銀行需要積極擁抱變革,加快轉型升級,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就像在一片波濤洶湧的海面上航行,上海銀行需要時刻保持警惕,調整航向,才能避免被巨浪吞噬。

    股東結構的雙刃劍:地方政府的影響力

    政策導向與市場化經營:難以調和的矛盾?

    上海銀行的股東結構,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地方政府及關聯方持股超過23%,體現了地方政府對上海銀行的支持,有助於銀行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政策優惠。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影響力過大,也可能影響上海銀行的決策獨立性。畢竟,政府的目標與企業的目標並不完全一致。政府更關注社會效益,而企業更關注經濟效益。如果政府過多地干預銀行的經營決策,可能會損害股東的利益。

    例如,2024年上海市政府推動的“五個新城”建設投融資達268.17億元。這些項目雖然有助於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但也可能存在投資回報不及預期的風險。如果這些項目出現虧損,可能會拖累上海銀行的資產品質。如何在政策導向與市場化經營之間找到平衡,是上海銀行治理結構優化的重要方向。如果上海銀行過度迎合政府的政策導向,可能會犧牲市場化的經營原則,導致效率低下、風險增加。

    更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更迭,可能會對上海銀行的發展戰略產生影響。新的領導可能會提出新的發展目標,並要求銀行配合實施。這可能會導致上海銀行的發展戰略頻繁調整,難以形成長期穩定的發展方向。因此,上海銀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治理機制,確保決策的獨立性和透明度,避免受到地方政府過多的干預。這就像在走鋼索,上海銀行需要在政策導向和市場化經營之間小心翼翼地平衡,才能避免摔下來。

    上海銀行:繁華背後的隱憂

    一場關於結構性矛盾的深度剖析

    上海銀行在2024年的穩健表現,更像是一場精心編織的幻象,掩蓋了其深層的結構性矛盾。盈利能力依賴非息收入、資產品質改善邊際減弱、負債端穩定性不足、資本補充壓力加大、區域經濟依賴度高……這些挑戰,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複雜的網絡,制約著上海銀行的長期發展。

    這些問題,不僅源於外部環境的複雜性,更與上海銀行自身的內部管理效率、戰略定位密切相關。上海銀行需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模式,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否則,即使能夠勉強維持住現有的盈利水平,也難以擺脫“大而不強”的困境。

    我甚至可以說,上海銀行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如果能夠成功應對這些挑戰,實現轉型升級,將有望成為一家更具競爭力和可持續性的銀行。但如果無法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繼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終可能會被市場淘汰。這是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戰役,上海銀行必須全力以赴,才能贏得勝利。總之,上海銀行繁華的背後,隱藏著諸多隱憂。這些隱憂就像一顆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上海銀行需要及早發現並排除這些隱患,才能確保自身的安全與穩定。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