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渤海租赁财报藏雷:营收虚增,利润暴跌,高负债压顶

文章目录


渤海租赁的纸面繁荣:营收增长背后的隐忧

2024年,渤海租赁的财报乍一看光鲜亮丽,营收高达384.31亿元,同比增长14.12%。在整个民航业挣扎复苏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成绩单似乎值得称赞。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剖析这份报表,就会发现隐藏在数字之下的,是令人不安的真相。

被数字掩盖的真相:利润下滑与商誉减值

营收增长了,但利润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幅下降29.45%,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更是断崖式下跌91.92%。这说明什么?说明渤海租赁的赚钱能力并没有同步提升,甚至在显著下降。更令人担忧的是,财报中那高达13.91亿元的商誉减值。商誉是什么?说白了,就是收购企业时,实际支付价格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巨额商誉减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当初的收购可能并不划算,甚至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错误。这就像你花大价钱买了一件古董,结果发现是赝品,只能忍痛降价处理。这种“买贵了”的苦果,最终还是要由全体股东来承担。渤海租赁试图用营收增长来掩盖利润下滑和商誉减值的尴尬,但数字不会撒谎,投资者更不应该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

航空租赁的盛世危言:真的是渤海租赁的春天?

渤海租赁的营收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航空租赁业务的火爆。2024年,民航业复苏,客运量大幅增长,航空公司对飞机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国际航协的数据也似乎印证了这一点。但问题是,这种“春天”真的属于渤海租赁吗?或者说,这种增长是可持续的吗?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供需错配的受益者?别忘了还有波音的“神助攻”

没错,航空客运量增长确实刺激了飞机租赁市场。但更关键的是,波音公司的产能问题加剧了供需矛盾。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波音飞机的交付一再延期,这使得原本就紧张的飞机租赁市场更加供不应求。换句话说,渤海租赁的“春天”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竞争对手的“不幸”之上的。这种靠外部因素驱动的增长,缺乏内生动力,一旦波音恢复产能,或者未来航空业需求放缓,渤海租赁的业绩还能否保持增长?这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所以,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航空租赁市场的“紧俏行情”上,无异于缘木求鱼。渤海租赁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仅仅做一个“风口上的猪”。

高歌猛进的财务费用:利润都被利息吞噬了吗?

租赁行业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高杠杆运营是常态。但渤海租赁的财务费用,特别是利息支出,已经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2024年,利息费用高达101亿元,同比增长约6%,占总营收的比例也从2022年的25.8%攀升至26.3%。这意味着,渤海租赁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有超过四分之一都要用来支付利息。这哪里是在赚钱,简直就是在给银行打工!

拆东墙补西墙:高息借款背后的无奈

更糟糕的是,渤海租赁似乎陷入了“借新还旧”的恶性循环。由于历史原因,公司在债券市场上的融资渠道受阻,不得不转向其他途径。结果就是,借款利率越来越高。集装箱租赁子公司竟然申请了高达11.25%-12.25%的固定利率贷款!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无疑会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财务负担。难道管理层真的看不到其中的风险吗?还是说,为了维持表面的营收增长,他们已经顾不得长远利益了?

负债成本高企:美联储降息能拯救渤海租赁?

分析师们乐观地认为,美联储降息有望降低渤海租赁的负债成本。这当然是一种可能,但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外部环境的变化上。与其被动等待美联储的“恩赐”,不如主动采取措施,降低负债规模,优化债务结构。否则,即使美联储真的降息了,渤海租赁也未必能够从中获得多大的好处。毕竟,对于一个深陷债务泥潭的企业来说,降息带来的那点“甜头”可能只是杯水车薪。

遥遥无期的分红:投资者何时才能笑逐颜开?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家公司业绩好不好,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分红。然而,渤海租赁已经多年没有现金分红了。这对于那些长期持有公司股票,期待获得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看着中银航空租赁、中国飞机租赁慷慨分红,股息率高达6%甚至7%,而自己手中的渤海租赁却一毛不拔,心里能好受吗?

账面利润与实际分红:永远无法触及的甜蜜

公司给出的解释是,母公司报表中可供分配利润为负值,不满足分红条件。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一种变相的“画饼充饥”吗?营收增长了,利润也号称不错,但实际上,投资者却什么也得不到。这种账面上的“甜蜜”,对于投资者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市值管理的空头支票:回购计划在哪里?

面对投资者关于股票回购的提问,渤海租赁的回复是“目前暂无股票回购计划”。好吧,我们理解公司可能面临资金压力,但至少应该给投资者一个明确的预期,而不是用模棱两可的措辞来敷衍了事。一家连回购计划都不敢承诺的公司,又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它有提振估值的决心和能力呢?市值管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否则,所谓的“提振估值”,最终只会变成一张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

股东的套现狂欢:谁在收割韭菜?

渤海租赁的股价在2024年大幅上涨,全年涨幅超过76%。这对于长期被套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解套的好机会。然而,就在股价上涨期间,一些股东却选择了高位减持。这种行为,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收割韭菜”。

高位减持的魅影:谁在不顾一切地逃离?

社保基金、长春农商行、中加基金等股东纷纷减持,甚至清仓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这些机构投资者都是身经百战的老手,他们对市场的判断往往比散户更加敏锐。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减持,是不是意味着他们对渤海租赁的未来并不看好?或者说,他们认为目前的股价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增长潜力?无论原因如何,这些股东的减持行为都给市场传递了一个负面信号。他们的大举套现,无疑会给渤海租赁的股价带来下行压力,最终受损的还是那些不明真相的散户投资者。

“战投”的迷雾:渤海租赁的救命稻草还是画饼充饥?

面对高企的债务和低迷的估值,引入战略投资者(“战投”)似乎成了渤海租赁最后的救命稻草。投资者们也纷纷呼吁公司引入国有银行、航空公司等大型机构作为战投,以增强公司的资本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然而,这种美好的愿景,究竟是能够实现的,还是仅仅是画饼充饥?

谁来接盘?国有资本的入局猜想

引入国有资本,无疑可以改善渤海租赁的财务状况,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但问题是,谁愿意接这个盘?国有银行或许对渤海租赁的业务不太感兴趣,而航空公司自身的经营也面临挑战,未必有余力入股。即使有国有资本愿意入局,恐怕也会提出苛刻的条件,比如要求大幅折价增发股票,或者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干预。这些都是渤海租赁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所以,“战投”固然美好,但寻找和引入的过程注定充满艰辛,最终的结果也未必能够如人所愿。

分析师的“买入”评级:是盲目乐观还是另有玄机?

面对渤海租赁的种种问题,分析师们仍然维持“买入”评级,并上调了目标股价。这让我感到有些困惑。他们是真的看到了渤海租赁的投资价值,还是仅仅为了迎合市场情绪,或者另有其他原因?

别被“涉俄风险出清”迷惑: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分析师们认为,渤海租赁“涉俄飞机风险全部出清”,未来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扩大。这当然是一个利好因素,但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即使没有“涉俄风险”,渤海租赁仍然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高企的财务费用以及多年未分红的尴尬局面。这些挑战,不是靠“涉俄风险出清”就能解决的。所以,对于分析师的“买入”评级,我们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被那些华丽的辞藻所迷惑。投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