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银行十八“成人礼”:光鲜年报难掩利率下行与风控挑战
文章目录
利率下行时代的银行业:江苏银行的“成人礼”与挑战
导语:繁荣表象下的隐忧
2024年,银行业集体面临一场寒流:存贷款利率下调刺痛利润空间,息差收窄如慢性失血,风控压力又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这“三低”时代,江苏银行——这家刚满十八岁的“成年人”,拿出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试图证明自己有能力突围。但这份“答卷”真的完美无瑕吗?它背后又隐藏着多少风险与挑战?且慢欢呼,让我们撕开这层华丽的包装,看看它的真实成色。
年报解读:数据背后的增长质量与潜在风险
稳健增长?掩盖在数字之下的真实息差压力
江苏银行2024年报,营收、净利润双双增长,不良贷款率创上市以来新低,拨备覆盖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乍一看,稳健得令人艳羡。然而,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营收增长8.78%,净利润增长10.76%,数字固然好看,但别忘了,这是建立在整体经济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更值得警惕的是,在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江苏银行净息差依然不可避免地收窄了12个基点。要知道,净息差可是银行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这12个基点的下滑,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银行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承担更高的风险,才能维持表面的增长。这种“稳健”,更像是逆水行舟,稍有不慎,便会被时代的浪潮吞没。那些高呼“风景这边独好”的人,是否看到了暗流涌动?
非息收入:转型之路的挑战与机遇
年报中,非息收入同比增长14.83%,轻资本转型成效显著——这似乎是江苏银行的一大亮点。但仔细分析,非息收入的构成复杂,其中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可持续性的业务?有多少是依赖于市场波动的一次性收益?要知道,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这两项,可是最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影响的。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这些收益还能否持续?转型固然重要,但如果只是追求短期的数字增长,而忽视了长期风险,那么这种转型,无异于饮鸩止渴。江苏银行的非息收入增长,究竟是转型成功的标志,还是昙花一现的幻影?这恐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实体经济的“输血者”?科创、绿色金融的真实现状
科技金融:扶持还是豪赌?
江苏银行将自己定位为江苏科创企业发展的“强劲后盾”,科技贷款余额高达2326亿元,增速高达22.8%。这数字的确亮眼,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钱都投向了哪些企业?是真正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企业,还是那些只会“讲故事”、骗取补贴的“伪科创”公司?科创企业,风险极高,九死一生。如果银行只是为了完成指标,盲目放贷,那么这些科技贷款,很可能变成未来的不良资产。与其说是“强劲后盾”,不如说是把银行的命运,与高风险的科创企业捆绑在一起。这种“豪赌”式的扶持,真的能助力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吗?恐怕未必。
绿色金融:环保外衣下的盈利考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口号喊得震天响,江苏银行也推出了各种“环基贷”、“绿电贷”,绿色融资规模高达5509亿元。但是,这些“绿色”贷款,究竟有多少是真正用于环保项目的?有多少是被包装成“绿色”的传统项目?银行逐利是天性,在环保的大旗下,是否隐藏着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变相输血?要知道,绿色金融,不仅仅是数字游戏,更需要严格的监管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政策要求,粉饰报表,那么这种“绿色”,不过是虚伪的遮羞布。
普惠金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做小微就是做未来”,江苏银行主动将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105亿元。然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真的解决了吗?银行真的愿意为了小微企业的“未来”,放弃眼前的利润吗?要知道,小微企业风险高,管理成本高,对银行来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如果银行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象征性地放贷,或者变相提高贷款利率,那么这种“普惠”,不过是空头支票。小微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贷款,更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和长期的支持。江苏银行的普惠金融,能否真正惠及小微企业,恐怕还需要打个问号。
养老金融与数字金融:新瓶装旧酒?
个人养老金账户开立突破100万,适老网点数量省内领先——江苏银行在养老金融方面似乎做得有声有色。但是,这些养老金融产品,真的适合老年人吗?是否存在夸大收益、隐瞒风险的情况?老年人风险承受能力低,需要的是安全、稳健的理财产品,而不是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养老”陷阱。同样,手机银行APP10.0,看似功能强大,涵盖医疗、旅游等多个场景,但有多少老年人真正会用?数字金融,固然是大势所趋,但如果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那么这种“智能化”,只会把他们拒之门外。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如果只是换汤不换药,那么这种“创新”,毫无意义。
零售业务:规模背后的增长逻辑与用户体验
AUM神话:高净值客户的依赖与风险
零售AUM(资产管理规模)超1.42万亿元,稳居城商行首位——这是江苏银行引以为傲的成绩。但AUM的快速增长,究竟是得益于广泛的客户基础,还是依赖于少数高净值客户的贡献?如果过度依赖高净值客户,一旦这些客户转移资产,或者投资出现亏损,那么AUM规模将面临大幅缩水的风险。而且,高净值客户往往对收益率要求更高,对风险更加敏感。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银行可能会推出一些高风险的理财产品,从而增加自身的经营风险。AUM规模的增长,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AUM的结构和质量。江苏银行的AUM神话,是否暗藏危机?
苏银理财:光环下的隐忧
苏银理财,作为江苏银行大财富管理布局的重要一环,管理理财产品余额高达6332亿元,规模位居城商系理财子公司首位,且连续9年位列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排名城商系理财机构首位。然而,在资管新规的背景下,理财产品打破刚性兑付,风险自担。苏银理财的业绩,是否能够持续保持领先?要知道,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与市场行情息息相关。如果未来市场出现大幅波动,苏银理财能否保证客户的收益?如果出现亏损,江苏银行又将如何应对客户的质疑和不满?苏银理财的光环,能否经受住市场考验,恐怕还需要时间来证明。即使排名再高,也无法保证投资者免受损失。投资者需要警惕的是,过往业绩并不代表未来收益。
风控迷雾:不良率下降的真相与拨备覆盖率的虚实
不良贷款率:数字游戏还是真实改善?
不良贷款率实现九连降,从2016年末的1.43%降至2024年末的0.89%。这个数字看起来很漂亮,但这真的是江苏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优化的结果吗?还是仅仅是通过各种手段,例如贷款展期、借新还旧、不良资产转让等,来掩盖真实的不良贷款?要知道,银行有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美化”报表,不良贷款率的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真正提高了。更重要的是要看不良贷款的真实成色,以及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如果只是玩数字游戏,那么这种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毫无意义。
拨备覆盖率:风险的“安全垫”是否足够厚实?
拨备覆盖率高达350.1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138.91个百分点。这似乎意味着江苏银行有足够的“安全垫”来应对潜在的风险。但是,这个“安全垫”真的足够厚实吗?拨备覆盖率的计算,是基于对未来风险的预测。如果未来的风险超出了银行的预测范围,那么这个“安全垫”可能会显得不堪一击。而且,拨备覆盖率过高,也会占用银行的资金,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拨备覆盖率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江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是否过于保守?是否影响了银行的盈利能力?这些都需要深入分析。
数字化风控:噱头还是实质提升?
江苏银行将“数智化”理念深度融入风控管理体系,依托自主研发的“智慧小苏”大语言模型,应用于智能合同质检等多个场景。这听起来很先进,但这真的能有效提升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吗?AI技术在风控领域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很多挑战。例如,数据质量问题、算法黑箱问题、以及AI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等等。如果银行只是把AI作为一种噱头,而忽视了传统风控手段的重要性,那么这种“数字化”风控,很可能会适得其反。更重要的是,AI风控的最终决策,仍然需要由人来做出。如果人的判断出现偏差,那么即使再先进的AI技术,也无法避免风险的发生。
改革创新:口号与现实的距离
“One Bank”理念:美好的愿景与执行的困境
江苏银行大力推行“One Bank”理念,强调“高效率”、“强协同”、“优服务”。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却面临着重重阻力。银行内部,部门林立,各自为政,利益交错。要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真正的协同,谈何容易?而且,“One Bank”理念,往往意味着权力集中,这可能会导致决策效率低下,以及创新能力的丧失。更重要的是,如果“One Bank”只是为了追求规模扩张,而忽视了风险控制,那么这种“一体化”,反而会增加银行的整体风险。江苏银行的“One Bank”理念,能否真正落地生根,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真正激发活力?
江苏银行坚持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为深化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健全资产负债配置、风险防控、考核、创新等工作机制。但问题是,这些改革,是由上而下的指令,还是由下而上的自发行动?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些改革,很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无法真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改革往往会触动既得利益,引发内部矛盾。如果银行无法平衡各方利益,那么这些改革,很可能会半途而废。更重要的是,改革需要试错,需要容忍失败。如果银行对改革的容错率太低,那么员工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创新。江苏银行的体制机制改革,能否真正激发活力,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套公平、公正、透明的激励机制,以及能否营造一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市值管理:资本市场的宠儿?
股价上涨:价值回归还是资本炒作?
江苏银行股价2024年涨幅超56%,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总市值稳居上市城商行首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但这究竟是市场对江苏银行价值的真实认可,还是仅仅是资本炒作的结果?要知道,股市波动剧烈,股价的涨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宏观经济形势、政策变化、市场情绪等等。如果股价的上涨,仅仅是建立在短期投机行为之上,那么这种上涨,是不可持续的。更重要的是要看江苏银行的基本面是否扎实,盈利能力是否稳定,风险控制能力是否强劲。如果这些基本面没有得到改善,那么股价的上涨,就像空中楼阁,随时可能崩塌。
股东增持:真金白银的支持还是利益捆绑?
大股东江苏信托与江苏投管增持股份超15亿元,自2016年上市以来,大股东累计增持已近100亿元。这似乎表明大股东对江苏银行的未来充满信心,愿意真金白银地支持银行的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大股东增持股份,也可能存在利益捆绑的考虑。大股东与银行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股东的利益,与银行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大股东增持股份,并不一定意味着银行的价值得到了真实提升,也可能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看大股东的增持行为,是否能够真正促进银行的健康发展,是否能够为银行带来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高分红:慷慨的背后是什么?
江苏银行计划分配现金股利合计95.54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30%,并首次实施中期分红。高分红,无疑能够吸引投资者,提升股价,但也可能会影响银行的长期发展。银行需要保持充足的资本金,才能应对未来的风险,支持业务的扩张。如果将过多的利润用于分红,那么银行的资本实力可能会受到削弱。而且,高分红也可能会导致银行的投资策略更加保守,从而影响银行的创新能力。因此,高分红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银行需要在分红和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江苏银行的高分红政策,是否合理?是否可持续?这些都需要仔细权衡。高分红的慷慨,是否是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这才是投资者真正应该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