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海安橡胶IPO悬疑:股东输血、豪赌俄市场,风险几何?

海安橡胶IPO疑云:被放大的增长与难掩的风险

海安橡胶,这家号称国内全钢巨胎领域的“隐形冠军”,原本应该在资本市场掀起一阵波澜。29亿的融资计划,在2023年6月被深交所受理,看似顺风顺水。然而,两年过去了,这笔融资却迟迟未能落地。这背后,究竟是何原因?

资本盛宴下的隐忧:海安橡胶的上市之路为何如此漫长?

上市之路的漫长,往往并非空穴来风。海安橡胶的招股书,以及随后交易所的问询回复,就像一层层被揭开的面纱,露出了其增长光环下的种种疑点: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公允?对俄罗斯市场的过度依赖是否潜藏巨大风险?客户入股后采购量激增,这究竟是巧合还是另有隐情?这些问题,无一不在拷问着海安橡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原本以为是“稳了”的IPO,现在看来,更像是一场危机四伏的冒险。

“股东入股即大单”:谁在导演这出戏?

“股东入股,订单飞来”,这套路在资本市场早已屡见不鲜。但故事讲得再动听,也得符合基本的逻辑。海安橡胶这出“戏”,总感觉有些地方不太对劲。

紫金矿业与徐工机械:入股后的“精准”输血

招股书里,海安橡胶极力强调其引入紫金矿业、徐工机械等产业背景股东,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可数据却显示,这些股东的关联方,入股后立马变身“最佳客户”,采购额蹭蹭上涨。紫金矿业关联方紫金紫海基金,2021年1月入股,之后海安橡胶对紫金矿业的销售额就像坐了火箭,从2020年的区区6502.59万元,一路飙升到2022年的2.13亿元!徐工机械那边也是如出一辙,关联方扬中徐工基金入股后,海安橡胶对其销售额也翻了一番多。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采购单价“跳涨”背后:利益输送还是市场规律?

更让人玩味的是,部分客户的采购单价,在入股前后竟然出现了“跳涨”!徐工物资的轮胎采购均价,直接从6.84万元/条飙升至11万元/条。海安橡胶解释说是“采购大尺寸轮胎”,但却拿不出同类市场可比价格来证明其公允性。这不禁让人怀疑,这背后是否存在利益输送?要知道,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监管红线。海安橡胶这波操作,实在是让人捏一把汗。

俄罗斯市场的“泼天富贵”:是馅饼还是陷阱?

境外收入占比从40.53%飙升至75.69%,俄罗斯市场贡献超过一半!这看似天上掉馅饼的“泼天富贵”,真的是海安橡胶的福音吗?仔细分析,这更像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陷阱”。

三大巨头撤离后的真空:海安橡胶的“幸运”与“不幸”

2022年,米其林、普利司通、固特异三大轮胎巨头相继退出俄罗斯市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真空。海安橡胶趁势而入,迅速填补了这一空白,境外收入也因此暴增。但这真的是“幸运”吗?这种建立在竞争对手撤离基础上的增长,缺乏核心竞争力,更像是“被迫上位”。一旦市场格局发生变化,海安橡胶的地位恐怕岌岌可危。

地缘政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脆弱的增长能否持续?

监管问询函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地缘政治或贸易政策发生变化,海安橡胶的业绩是否会面临断崖式下跌?这并非杞人忧天。要知道,地缘政治从来都不是商业计划书里的假设条件,它是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落下。海安橡胶将宝押在俄罗斯市场,无异于一场豪赌,胜算几何?

结算困境与资金链压力:俄罗斯市场并非想象中美好

与俄罗斯客户签订的长期订单金额高达23.8亿至27.4亿元,这听起来固然诱人,但合同的执行,却依赖于稳定的国际结算和物流体系。然而,现实情况是,俄罗斯遭受SWIFT制裁,海安橡胶不得不采用人民币或美元结算,回款周期也从入股前的31天延长至44天。这意味着什么?资金链压力!俄罗斯市场这块“肥肉”,恐怕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消化。

毛利率“逆势走高”:海安橡胶的炼金术?

在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海安橡胶的综合毛利率却从38.04%一路攀升至48.17%,远超同行平均水平。这简直就是“逆天”操作!海安橡胶究竟掌握了什么“炼金术”,能够点石成金?

高附加值产品的“障眼法”:矿用轮胎业务的巨额亏损

海安橡胶将毛利率的提升归功于“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但深入分析其细分数据,我们却发现,所谓的“高附加值”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矿用轮胎运营管理业务的毛利率波动剧烈,刚果金项目甚至出现了-114.87%的极端亏损!这意味着什么?辛辛苦苦卖一条轮胎,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超过一倍的成本!最终,海安橡胶不得不全额计提存货减值349.62万元,并确认预计负债939.20万元。这哪里是“高附加值”,简直就是“高风险”!

成本转嫁能力之谜:高毛利率能否经受市场考验?

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70%,这意味着海安橡胶的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成本控制和转嫁能力。然而,2023年以来,天然橡胶、钢帘线等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海安橡胶真的有能力将这些成本全部转嫁给下游客户吗?如果无法转嫁,其高毛利率还能维持多久?要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强行提价很可能导致客户流失。海安橡胶的高毛利率,更像是一个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随时可能被海浪冲垮。

监管的拷问:关联交易、定价公允性与可持续性

海安橡胶的案例,并非个例。在IPO审核的严格审查下,任何试图蒙混过关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监管层对“股东+客户”模式的审查,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直指问题的核心。

“股东+客户”模式的风险:海安橡胶能否摆脱依赖?

监管层关注的焦点之一,是交易的必要性:海安橡胶是否具备独立获客能力,还是仅仅依赖于股东的资源?如果离开了这些“金主”股东,海安橡胶的业务还能否正常运转?这种依赖性,无疑会降低其在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并增加经营风险。

无法回避的质疑:海安橡胶的底牌是什么?

定价的公允性,是监管层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海安橡胶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例如可比市场价格或第三方数据,来证明其关联交易的定价是合理的,而非变相的利益输送。此外,监管层还会关注可持续性风险:如果这些股东未来选择退出,是否会对海安橡胶的经营产生重大冲击?这些问题,海安橡胶都必须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仅仅强调“合作历史长于入股时间”,显然无法彻底打消市场的疑虑。监管层想要看到的,是海安橡胶真正的实力,而非仅仅依靠股东关系编织的虚假繁荣。

技术光环下的阴影:海安橡胶的IPO之路充满挑战

海安橡胶披着“技术实力”和“进口替代”的外衣,试图吸引资本市场的目光。但在这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隐藏着诸多难以忽视的风险。这些风险,就像笼罩在技术光环之上的阴影,让其IPO之路充满了挑战。

进口替代的故事与无法忽视的风险

诚然,海安橡胶在全钢巨胎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突破,并成功实现了部分进口替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可以高枕无忧。技术领先优势能否长期保持?竞争对手是否会迎头赶上?这些都是未知数。而且,仅仅依靠“进口替代”的故事,并不能支撑起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海安橡胶需要证明,它有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创新,持续发展。

投资者需要冷静:海安橡胶的资本故事并非完美

对于投资者而言,海安橡胶的资本故事,或许并没有那么完美。关联交易的灰色地带、俄罗斯市场的不可控因素、毛利率的可持续性,这些都是需要冷静审视的风险点。如果海安橡胶无法给出更具说服力的解释,即使成功过会,也难逃二级市场用脚投票的命运。毕竟,资本市场不是慈善机构,投资者需要为自己的投资负责。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