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电力IPO遭质疑:股权、研发、招待费疑点重重
文章目录
山大电力IPO疑云:股权代持、研发投入与高额招待费背后的真相
山东山大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山大电力”)冲击深交所IPO,本该是资本市场的一桩寻常事。然而,细读其招股书,却发现疑点重重,令人难以信服。从复杂的股权代持历史,到远低于同行的研发投入,再到令人咋舌的销售费用,山大电力的IPO之路,恐怕并非坦途。兴业证券作为保荐机构,是否尽到了审慎核查的责任?深交所又将如何把关,以维护市场的公平公正?
股权结构迷雾重重:代持历史与上市前夜的资本游戏
山大电力自成立以来,股权结构就如同一团乱麻,剪不断,理还乱。早年的股权代持行为,涉及人数众多,其解释却显得苍白无力,一句“出于稳定性及工商变更便利性考虑”,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这背后,究竟是单纯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是另有隐情?
更令人玩味的是,在IPO申报前夕,山大电力突然新增5名股东,这究竟是巧合,还是精心安排?新增股东的入股价格是否公允?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这些疑问,都指向了山大电力股权结构背后可能存在的资本游戏。监管部门有必要深入调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
研发投入的困境:低费用与共享设备的创新悖论
一家以“电力技术”为名的公司,理应将创新作为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然而,山大电力的研发投入却显得捉襟见肘。报告期内,其研发费用率不仅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水平,甚至可以用“垫底”来形容。这与创业板“创新驱动”的定位,显得格格不入。
更令人费解的是,在研发投入如此有限的情况下,山大电力的单位机器设备产出却远高于同行平均水平。这看似高效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山大电力与山东大学存在人员、设备共用情况。换句话说,山大电力的研发活动,很可能是在借助山东大学的资源,而这部分投入,却并未在其财务报表中得到充分体现。这种“借鸡生蛋”的做法,是否涉嫌虚增利润?其创新能力,又是否名副其实?
盈利分配的逻辑:慷慨分红与“补流”需求的矛盾
在资金使用方面,山大电力的操作也颇为耐人寻味。一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持续进行现金分红,四年累计分红高达1.28亿元,占同期净利润的比例接近40%。这对于一家拟上市公司来说,无疑是相当慷慨的。
然而,另一方面,山大电力又在募投项目中提出补充流动资金的需求,金额高达9000万元。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既然公司资金充裕,为何还要大举分红?分红之后,又为何需要通过IPO来补充流动资金?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做法,其合理性何在?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大电力的资产负债率常年维持在较高水平,远高于同行业平均值。这表明公司面临着一定的偿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仍然坚持高比例分红,是否会影响其未来的发展?监管部门需要对此进行深入调查,确保公司的资金使用符合投资者的利益。
销售费用中的秘密:日均7万的差旅招待费是否合理?
除了上述问题之外,山大电力的销售费用也引起了笔者的关注。报告期内,公司的销售费用逐年攀升,其中差旅及招待费更是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据统计,山大电力在报告期内共计花费差旅及招待费7830.61万元,平均每天的花费高达7.15万元。
这不禁让人咋舌:一家电力技术公司,为何需要如此高昂的差旅招待费?这些费用都花在了哪里?是否存在虚列费用、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山大电力解释称,差旅费主要为销售人员因商务差旅产生的交通费用、住宿费、出差补助及公杂费等;招待费主要为销售人员因商务接洽产生的餐费、酒水费用等。然而,这种解释显然难以令人信服。7.15万元的日均花费,即使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也显得过于奢侈。
监管部门有必要对山大电力的销售费用进行更为细致的核查,查清每一笔费用的去向,确保其真实性和合理性。如果发现存在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严肃处理,以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