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预测:国际金价上涨步伐放缓,2026年或达3000美元/盎司
文章目录
高盛金价预测的“新剧本”:从激进到保守的转折
高盛最新报告抛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国际金价要到2026年才能摸到3000美元/盎司的门槛,比之前信誓旦旦喊出的2025年目标整整晚了一年。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推迟,而是高盛对全球经济风向标的一次重新校准。别看分析师们字面写得冷静,我却嗅到了一丝“认怂”的味道——之前的乐观预测被现实狠狠打脸,这份报告与其说是理性调整,不如说是对美联储“降息鸽派”幻想破灭的妥协。 调整的根源指向美联储降息预期的缩水。报告里提到,2025年货币宽松的步伐可能会放缓,从原先预计的100个基点降到75个基点。这意味着什么?黄金这块“避险之王”的光环可能暂时暗淡,因为降息减少直接掐住了黄金支持的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的需求命脉。少了资金涌入,金价想一飞冲天显然没那么容易。我得说,高盛在这点上的判断有点“马后炮”的嫌疑——市场早就嗅到了美联储的犹豫,谁还指望2025年会大水漫灌?
央行购金:金价的“铁杆粉丝”
不过,高盛也不是完全唱衰。他们抛出一个亮点:各国央行的购金需求成了金价的“救命稻草”。过去几个月,投机性需求掉链子,ETF资金流入也跟着萎缩,但金价愣是没崩盘,为什么?答案是央行们在背后默默撑场。报告预测,到2026年中期,全球央行每月平均购金量将达到38吨。这可不是小数目,足以让金价在区间内稳住阵脚。 我得承认,这点分析挺有嚼头。央行购金不是短期的投机炒作,而是长期战略的体现。高盛的分析师显然看到了各国对美元霸权的不满——与其把鸡蛋全塞进美元篮子,不如拿点黄金压压惊。美国政府债务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谁还不心慌?从俄罗斯到中国,再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多元化储备的趋势已经不是空话,而是真金白银的行动。这种结构性需求,确实是金价长期上涨的硬核支撑。高盛在这点上没瞎吹,至少数据和逻辑站得住脚。
美联储的“慢性子”和市场的撕裂
说到美联储,高盛的预测让我有点想翻白眼。他们把今年的降息幅度从100个基点砍到75个基点,还硬说这比市场定价“温和”。拜托,市场早就把美联储的“慢性子”摸透了,连华尔街的交易员都不指望鲍威尔会突然变成大撒币的圣诞老人。高盛在这儿摆出一副“比市场更懂通胀”的姿态,说什么潜在通胀会下降,我看不过是给自己找台阶下。 更别提特朗普上台后带来的不确定性了。2024年11月18日,高盛还在信誓旦旦地说2025年底金价能冲3000美元,那时候特朗普刚赢大选,市场抛售黄金、获利回吐的场面还历历在目。可高盛硬是嘴硬,说推动金价的因素没变。我当时就觉得这说法站不住脚——政治风险和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明明会让投资者更谨慎,哪来的底气喊这么高的目标?现在看来,他们终于松口调整预期,也算是一种“迟来的清醒”。
地缘政治与通胀:金价的“双刃剑”
除了美联储和央行,高盛报告里没多提的地缘政治风险,其实才是金价的另一张王牌。俄乌冲突还没消停,中美贸易摩擦时不时冒个泡,这些不确定性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把投资者吓得抱紧黄金这块“保命符”。高盛在这块儿轻描淡写,我倒觉得他们低估了地缘政治的推力——要是哪天局势真炸了锅,金价蹿到3000美元可能都不用等到2026年。 再说通胀预期,高盛说潜在通胀会下降,我却不完全买账。全球供应链还没完全喘过气来,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波动也不是闹着玩的。黄金作为抗通胀的“老将”,只要通胀压力一抬头,需求自然水涨船高。高盛在这点上过于保守,可能是怕被市场再打脸,可我看这恰恰是金价的潜在爆发点。
美元的“暗战”和投资选择的博弈
美元走势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黄金和美元向来是“跷跷板”关系,美元一软,金价就硬。眼下美元指数虽然还算强势,但美国债务负担和贸易赤字的阴影迟早会拖后腿。如果未来美联储真扛不住压力放大招,美元走弱几乎是板上钉钉,到时候金价不涨才怪。高盛在这块儿的分析有点浅尝辄止,我觉得他们该多挖挖美元疲态背后的深层逻辑。 当然,投资者也不是只有黄金一个选择。房地产、股市、甚至加密货币都在抢风头。如果这些渠道的回报率更诱人,黄金的吸引力难免打折扣。可话又说回来,黄金的“避险属性”不是股票或比特币能随便取代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候。高盛预测的2910美元/盎司(2025年第四季度),在我看来偏低了点——要是地缘风险和通胀叠加发酵,3000美元可能只是个起点。
技术面:K线里的蛛丝马迹
从技术分析的角度,金价的走势也不是全靠基本面撑着。翻开K线图,过去一年金价多次在关键支撑位反弹,均线系统也呈现多头排列的趋势。MACD指标虽然近期有死叉迹象,但整体动能还没完全耗尽。如果突破前高,金价很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高盛的报告里没提这些技术细节,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散户和机构都能看懂的信号——金价的上涨潜力,远比他们预测的更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风云变幻,入场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