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SBF幽靈與Jane Street豪賭:加密貨幣期權風暴與市場挑戰

文章目录


SBF的幽靈與Jane Street的豪賭:一場期權風暴的序幕

從Jane Street到SBF:天才的墮落與高頻交易的爭議

還記得那個曾經的華爾街金童,Sam Bankman-Fried(SBF)嗎?這位老兄的故事,簡直比好萊塢劇本還精彩。從Jane Street的高頻交易員起家,到創立FTX交易所,再到因涉嫌挪用客戶資金和一連串堪比龐氏騙局的操作而身敗名裂,SBF的隕落,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悲劇,更是對「有效利他主義」的一種諷刺。這位曾經的「拯救者」,最終卻成了加密貨幣世界的「毀滅者」。

Jane Street這家公司,也隨著SBF的名字再次浮出水面。作為一家頂尖的高頻交易公司,Jane Street以其神秘的交易策略和驚人的盈利能力聞名。但高頻交易本身,就充滿了爭議。有人認為,高頻交易能提高市場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人認為,高頻交易只是一種「收割」散戶的工具,讓少數人能夠利用算法和速度優勢,從市場中攫取巨額利潤。SBF的故事,也讓人們對高頻交易的道德風險產生了更深的思考。

印度期權市場的套利迷局:Jane Street的槓桿遊戲?

最近,Jane Street又惹上了麻煩。據說,他們在印度期權市場搞了一場「套利實驗」,結果玩脫了,不僅被印度政府全面禁止在該國開展業務,還被扣押了資金。這件事,簡直是金融界的黑色幽默。一家頂尖的高頻交易公司,竟然在一個新興市場栽了跟頭,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不可思議?

事情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Jane Street在流動性充足的市場(比如歐美市場)賣出看跌期權,然後在流動性稀薄的市場(比如印度市場)穩步做多標的資產。這種操作,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問題就出在「流動性稀薄」這幾個字上。在印度這樣的市場,期權交易量往往是標的股票的數倍。這種現象,並不是什麼市場漏洞,而是市場的特性。Jane Street可能認為,他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通過槓桿操作,從中獲取巨額利潤。但他們顯然低估了印度政府的決心和市場的複雜性。

期權交易的本質:一場關於未來價格的豪賭

期權交易,本質上就是一場關於未來價格的豪賭。當你买入看跌期權時,你是在押注價格會下跌;當你买入看漲期權時,你是在押注價格會上漲。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種「保險」,為你的投資組合提供保護。但期權交易的槓桿效應,也意味著高風險。如果你判斷錯誤,可能會損失慘重。

舉個例子,假設我對某個即將上線的PUMP代幣非常看空,認為它的價格會跌破40億美元。那麼,我可以买入PUMP代幣的看跌期權。如果我支付0.1美元的權利金,而代幣上线後的價格只有3.1美元,那麼我可以行使看跌期權,以4美元的價格賣出PUMP代幣,從中獲利。但如果PUMP代幣的价格高于4美元,我的看跌期权就一文不值,只能白白损失0.1美元的权利金。

期權交易的魅力,就在於它的槓桿效應和多樣性。你可以通過期權,進行各種各樣的投資策略,對沖風險,或者放大收益。但期權交易的複雜性,也讓它成為了一種高階的金融工具,需要深入的理解和精準的判斷。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期權交易可能是一場「玩火」的遊戲,稍有不慎,就會被燒得灰飛煙滅。

加密貨幣期權市場:為何總是差一口氣?

永續合約的崛起:一場監管真空下的創新實驗

加密貨幣世界,就像一個無法無天的西部,充滿了野蠻生長和創新的可能。在這個領域,永續合約的崛起,簡直就是一場監管真空下的完美實驗。傳統金融市場受到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等機構的嚴格監管,各種規則限制了槓桿的使用和交易的靈活性。但在加密貨幣世界,這些規則幾乎不存在。

永續合約,顧名思義,就是沒有「交割」日期的期貨合約。你可以無限期地持有它,只需支付或收取資金費率即可。這種設計,簡直是為投機者量身定做。相比於現貨交易,永續合約的手續費更低,槓桿更高,交易也更加便捷。更重要的是,永續合約讓你無需真正持有標的資產,只需押注其價格的漲跌即可。這對於那些只想「炒幣」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

傳統金融的期權盛世:Robinhood與散戶的狂歡

在傳統金融市場,期權交易可謂是風生水起。美國期權市場的成交量,每年高達數十億份合約,名義價值更是高達數十萬億美元。這其中,散戶的力量功不可沒。Robinhood這樣的交易平台,以其快速、便捷、免費的期權交易通道,吸引了大量的散戶參與其中。他們熱衷於當天或周末到期的短期期權,試圖以小博大,一夜暴富。

Robinhood的商業模式,也充滿了爭議。它通過「訂單流付費」模式盈利,將散戶的訂單賣給Citadel等做市商,從中賺取差價。這種模式,被批評為「誘導」散戶進行高風險的期權交易,讓他們成為做市商的「韭菜」。但不可否認的是,Robinhood確實推動了期權交易的普及,讓更多的普通人有機會參與到這個高階的金融遊戲中來。

Deribit的壟斷:中心化力量在去中心化世界的延伸

儘管加密貨幣世界一直強調「去中心化」,但在期權交易領域,Deribit卻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這家位於荷蘭的小公司,處理了超過85%的加密貨幣期權交易量。這讓人不禁要問:為什麼在一個崇尚去中心化的世界裡,會出現如此中心化的現象?

Deribit的成功,並非偶然。它在加密貨幣期權市場起步較早,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和流動性。更重要的是,Deribit允許跨市場抵押。你可以用持有的比特幣作為抵押,交易以太坊的期權,或者用期貨頭寸來對衝期權風險。這種靈活性,吸引了大量的機構交易者。儘管Deribit也面臨著監管壓力,但它仍然是加密貨幣期權交易領域的巨頭,其地位難以撼動。Deribit的存在,也提醒我們,即使在去中心化的世界裡,中心化的力量仍然不容忽視。

鏈上期權的進化之路:從石器時代到尋找火種

Opyn的理想主義:期權發行的民主化嘗試

2020年3月,Opyn帶著解放期權市場的理想,橫空出世。他們的目標很簡單:讓任何人都能發行期權,就像在Uniswap上發行代幣一樣簡單。用戶只需鎖定ETH作為抵押品,選擇行權價和到期日,智能合約就會自動鑄造代表期權的ERC-20代幣。這些代幣可以在任何支持ERC-20的平台上交易,比如Uniswap、SushiSwap,甚至直接錢包轉帳。

這種模式,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問題重重。每個期權都是一個獨立的可交易代幣,導致用戶體驗極度碎片化。你需要為每個不同的行權價和到期日,單獨創建一個市場。更糟糕的是,賣方必須鎖定全額名義價值。如果你想賣出10 ETH的看漲期權,就必須凍結10 ETH,直到期權到期,才能賺取一點點權利金。這種資金利用率,簡直低到令人髮指。

Hegic的流動性陷阱:AMM模式的風險與局限

DeFi Summer的狂熱,加速了Opyn模式的衰落。隨著Gas費飆升至每筆50-200美元,發行一份期權的成本,甚至超過了權利金本身。Opyn的模式,幾乎一夜崩塌。為了尋找出路,开发者們開始轉向Uniswap式的流動性池模式。

Hegic就是這種模式的先驅。他們允許任何人將ETH存入公共金庫,LPs(流動性提供者)將抵押品集中到一個池子裡,智能合約會自動為期權買賣報價。用戶只需選擇行權價和到期日,AMM(自動化做市商)會使用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定價,並從外部預言機獲取ETH波動率數據。交易者點擊「买入」後,合約會從池中劃出ETH作為抵押品,鑄造記錄行權價和到期日的NFT,並發送到买方錢包。买方可以隨時在OpenSea上轉售NFT,或等待到期。

這種模式,對用戶來說,簡直是魔法。一筆交易完成,無需對手方,權利金自動流向LPs。但這種魔力,也隱藏著巨大的風險。Hegic的簡單定價規則,在市場平靜時,似乎運轉良好。但當市場出現劇烈波動時,問題就暴露了。2020年9月,以太坊經歷了一次劇烈崩盤,Hegic的定價規則導致看跌期權賣得太便宜。看跌期權持有者紛紛行權,迫使金庫支付遠超預期的ETH。僅一周時間,一年的權利金收益,就化為烏有。LPs們得到了一個慘痛的教訓:在平靜市場中發行期權看似輕鬆,但如果沒有適當的風險管理,一場風暴就能掏空一切。

Lyra的對沖困境:DeFi流動性的脆弱性

Lyra(現更名為Derive)試圖通過結合流動性池和自動化風險管理,來解決Hegic的問題。每筆交易後,Lyra會計算池子的淨delta敞口(所有行權價和到期日的期權delta之和)。如果金庫有40 ETH的淨空頭敞口,意味著ETH價格每上漲1美元,金庫就會虧損40美元。Lyra會在Synthetix永續合約上建立40 ETH的多頭頭寸,以對衝方向性風險。

Lyra的AMM使用布萊克-斯科爾斯模型定價,並將昂貴的鏈上計算交由鏈下預言機處理,以控制Gas費。與未對衝策略相比,這種delta對衝,確實減少了金庫的虧損。但這個系統,卻高度依賴Synthetix的流動性。當Terra Luna崩盤引發恐慌時,交易者紛紛撤離Synthetix質押池,流動性枯竭導致Lyra的對衝成本飆升,點差大幅擴大。Lyra的對沖策略,最終也宣告失敗。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複雜的對沖策略,需要深厚的流動性來源,而DeFi至今仍然難以可靠地提供這一點。

DOVs的黃金時代:牛市中的無風險幻覺

2021年初,去中心化期權金庫(DOVs)開始興起。Ribbon Finance是這種模式的開創者。他們的策略很簡單:用戶將ETH存入金庫,每周五通過鏈下拍賣,賣出備兌看漲期權。做市商競標訂單流,權利金作為收益,返還給存款人。每周四期權結算、抵押品解鎖後,整個流程重置。

2021年的牛市,為DOVs提供了完美的舞台。隱含波動率(IV)維持在90%以上,每周權利金轉化為驚人的年化收益(APYs)。存款人享受著看似無風險的ETH收益,沉浸在一片歌舞昇平之中。但好景不長,當11月市場見頂,ETH開始下跌時,金庫開始出現負收益,權利金收入不足以覆蓋ETH的跌幅。競爭對手Dopex和ThetaNuts,試圖通過返利代幣來緩解虧損,但仍然無法解決DOVs的根本問題:它們無法應對大幅波動。

DOVs的另一個問題是,資金都要鎖定至到期日。存入ETH賺取權利金的用戶,在ETH下跌時會陷入困境,無法在需要時平倉。這意味著,DOVs的用戶,必須承受更大的風險。DOVs的興衰,也證明了一點:在金融市場中,沒有永遠的無風險收益。任何看似穩賺不賠的策略,最終都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

訂單簿的挑戰:Solana生態的另闢蹊徑

CLOB模式的復刻:鏈上Deribit的野心

Solana生態的團隊,顯然吸取了早期期權協議在AMM模式上的教訓。他們沒有重蹈覆轍,而是選擇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試圖在鏈上復刻Deribit的中央限價訂單簿(CLOB)模式。這個想法很簡單:用複雜的訂單匹配引擎,實現近乎即時的結算,並引入做市商作為每筆期權的賣方對手方。他們想要打造一個鏈上的Deribit,一個真正去中心化的期權交易平台。

第一代產品,比如PsyOptions,嘗試將訂單簿完全放在鏈上。但這種做法很快就碰壁了。每份報價都佔用區塊空間,做市商必須鎖定100%的抵押品,導致報價稀少,交易速度慢如蝸牛。這種模式,根本無法與中心化交易所相提並論。第二代產品,比如Drift和Zeta Markets,將訂單簿移至鏈下,匹配後再上鏈結算。這種做法,雖然提高了交易速度,但仍然存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Ribbon團隊也帶著Aevo重返戰場,將訂單簿和匹配引擎放在高性能的Optimism Layer 2上,試圖解決性能瓶頸。

流動性的暗湧:做市商的權力與散戶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這些產品在同一平台支持永續合約和期權,配備組合保證金系統,能計算做市商的淨敞口。這與Deribit的成功因素相同,讓做市商可以重複使用抵押品,提高資金利用率。但結果卻喜憂參半。由於做市商可以頻繁更新報價而無需支付高昂Gas費,點差確實收窄了。但CLOB模式的弱點在非交易時段顯現出來:當美國的專業做市商下線,流動性蒸發,散戶交易者面臨巨大的價差和糟糕的執行價格。這種對活躍做市商的依賴導致了暫時性「死區」,而AMM儘管有缺陷,卻從未出現過這種情況。最終,Drift等團隊完全轉向永續合約,放棄了期權。他們意識到,在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CLOB模式根本無法生存。

AMM-CLOB混合模式的探索:Premia的折衷方案

Premia等團隊則探索AMM-CLOB混合模式,試圖在提供24/7流動性的全鏈上訂單簿和能增加深度的做市商之間尋求中間道路。他們希望結合兩種模式的優點,創造一個更加穩定和高效的期權交易平台。然而,總鎖倉價值(TVL)從未超過1000萬美元,大額交易仍然需要做市商介入,滑點居高不下。Premia的嘗試,最終也未能成功。這表明,在當前的DeFi環境下,AMM-CLOB混合模式仍然存在諸多挑戰。它需要更高的流動性、更完善的風險管理機制和更高效的訂單匹配引擎。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之前,AMM-CLOB混合模式可能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景。

期權為何如此難以捉摸:流動性、資本效率與基礎設施的制約

資本效率的聖杯:跨保證金系統的重要性

期權交易的本質,是一場精密的資金管理遊戲。在中心化交易所,做市商可以利用跨保證金系統,將不同的頭寸相互抵消,從而釋放資金,提高資本效率。例如,做市商賣出12萬美元的BTC看漲期權,同時用現貨BTC對衝風險。系統會識別這些抵消倉位,並根據淨投資組合風險,而非單個倉位,計算保證金要求。這種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做市商的資金利用率,讓他們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市場,提供流動性。

但鏈上期權協議,卻長期受限於缺乏跨保證金系統。每個期權頭寸,都需要鎖定單獨的抵押品。這意味著,做市商需要為每個頭寸,付出高昂的資金成本。如果一個協議要求他們為一份比特幣看漲期權繳納10萬美元抵押品,再為對衝用的永續合約繳納10萬美元,而不是將這些抵押品視為抵消風險(可能只需2萬美元淨保證金),那麼參與市場就無利可圖。簡單來說:沒人想把大量資金套牢,卻只賺一點點錢。缺乏跨保證金系統,是鏈上期權市場難以發展的重要原因。

Hyperliquid的啟示:共享基礎設施的威力

Hyperliquid的成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他們採用了共享基礎設施的方法,創造了一個DeFi長期承諾卻鮮有實現的正和狀態:每個新應用都強化整個生態系統,而非爭奪稀缺流動性。在Hyperliquid上,所有永續合約都共享同一個流動性池。無論交易者選擇2倍還是100倍槓桿,流動性都是統一的。這種設計,極大地提高了流動性,降低了交易成本,吸引了大量的交易者。

Hyperliquid的模式,也啟發了期權協議的設計者。他們開始思考,如何利用共享基礎設施,提高期權交易的資本效率。如果能夠將期權交易與永續合約交易整合在同一個平台,共享同一個流動性池,那麼就可以實現跨保證金系統,提高做市商的資金利用率,從而吸引更多的做市商參與市場,提供流動性。這種模式,有望打破鏈上期權市場的瓶頸,推動其快速發展。

加密貨幣期權的未來:一場基礎設施的革命?

加密貨幣期權的未來,取決於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專業交易者視為理所當然的「管道」,包括深流動性池、即時對衝能力、頭寸惡化時的即時清算,以及將整個組合視為單一風險敞口的統一保證金系統,是鏈上期權市場發展的關鍵。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加高效、穩定和安全的鏈上期權交易平台,為做市商提供更好的交易環境,吸引更多的散戶參與市場。

早期嘗試側重於數學複雜性或巧妙的代幣經濟學,而HyperEVM解決了核心「管道」問題:統一抵押品管理、原子級執行、深厚流動性和即時清算。只有當這些基礎設施得到完善,鏈上期權市場才能真正起飛,成為加密貨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不僅僅是一場技術的革命,更是一場金融理念的變革。

重塑期權市場的關鍵要素:人才、技術與機遇

三類人才的崛起:开发者、做市商專家與產品經理

如果期權要回歸,可能需要三類人才:理解產品運作的開發者、懂做市商激勵的專家,以及能將這些工具包裝成散戶友好型產品的人。僅有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對市場的深刻理解和對人性的洞察。開發者需要創造出高效、穩定和安全的交易平台;做市商專家需要設計出合理的激勵機制,吸引更多的做市商參與市場;產品經理則需要將複雜的期權產品,轉化為簡單易懂的用戶界面,吸引更多的散戶參與市場。這三類人才的共同努力,才能推動期權市場的發展。

Memecoin的啟示:期權能否成為下一個造富神話?

Memecoin的爆紅,證明了加密貨幣市場對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產品的巨大需求。它們讓用幾百美元賺上百萬的夢想成為現實。Memecoin的高波動性使其奏效,但缺乏「林迪效應」(存在越久越穩定)。相比之下,期權既有林迪效應,又有波動性,但普通人難以理解。期權市場能否複製Memecoin的成功,成為下一個造富神話?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期權產品的普及程度。如果能夠將期權產品,設計得像Memecoin一樣簡單易懂,那麼就有可能吸引大量的散戶參與市場,從而推動期權市場的爆發。當然,這需要克服許多挑戰,包括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流動性、簡化交易流程等等。但如果能夠成功,那麼期權市場就有可能成為加密貨幣世界下一個風口。

CBOE的願景:從投機到對沖,期權市場的成熟之路

如今的加密貨幣期權市場類似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E)成立前的狀態:一堆實驗,缺乏標準化,以投機為主,而非對沖。但隨著加密基礎設施逐漸成熟,真正投入商業運營,這種情況將會改變。機構級流動性將通過可靠的基礎設施上鏈,支持跨保證金系統和可組合對衝機制。期權市場的未來,將會從投機轉向對沖,成為機構投資者管理風險的重要工具。這需要時間,需要技術的進步,更需要市場的成熟。但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夠實現這個願景。

在這個過程中,監管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合理的監管,可以保護投資者的利益,防止市場操縱,促進市場的健康發展。但過度的監管,則可能會扼殺創新,阻礙市場的發展。因此,監管者需要在保護投資者利益和鼓勵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只有這樣,才能讓期權市場在健康有序的環境下,茁壯成長。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