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WA妖币崩盘:OM暴跌90%引爆币圈黑幕
文章目录
妖币横行:RWA 叙事下的崩盘闹剧
香港高歌猛进,币圈哀鸿遍野:RWA 的虚假繁荣?
妖币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别看香港大会上 RWA (Real World Assets,现实世界资产) 的叙事被吹得天花乱坠,仿佛区块链的下一个救世主已经降临,但现实是,挂着 RWA 名头的币种,表现一个比一个令人失望,简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拿今天来说,根据 SoSoValue 的数据,RWA 板块在 24 小时内暴跌了 44.93%,这哪里是“回调”,简直是腰斩!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毫无疑问就是那个名为 OM 的代币。
今天凌晨,OM 这玩意儿在短短 90 分钟内暴跌了 90%,市值蒸发超过 55 亿美元。一个人,一颗币,直接把整个 RWA 板块都给带崩了。更魔幻的是,仅仅过了三个小时,它又像诈尸一样暴涨了 4 倍,现在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让人心惊胆战。这种要涨就涨,要跌就跌,完全不讲道理的走势,明摆着就是人为操控。不少业内人士都觉得这是团队在恶意砸盘,甚至有人把它和当年的 Luna 相提并论,说是币圈又一大恶性事件。当然,团队肯定不会承认,他们和市场各执一词,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要搞清楚来龙去脉,就得好好扒一扒这个 OM 项目,看看它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猫腻。
OM 暴跌:谁是幕后黑手?
90 分钟血洗 90%,55 亿美元人间蒸发:一场精心策划的屠杀?
要说 OM,就不能不提它的母项目 MANTRA。OM 是 MANTRA 发行的原生代币。这个项目的前身是 MANTRA DAO,2020 年成立,一开始是想在波卡 (Polkadot) 上搞 DeFi (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主要做质押和借贷。结果没搞出什么名堂,后来又摇身一变,成了以 RWA 为核心的 L1 区块链。从 Rootdata 上的数据来看,MANTRA 也算是拿过一些投资,像什么水滴资本、了得资本都在里面。去年 3 月份,他们还完成了 Shorooq Partners 领投的 1100 万美元融资。RWA 业务看起来也还行,今年 1 月份,MANTRA 还跟阿联酋的地产开发商 Damac Group 签了个协议,说要把 Damac Group 价值至少 10 亿美元的资产给代币化。先不管项目本身发展得怎么样,至少运营一直没停过。对于一个代币来说,能活 5 年已经算是有点东西了。OM 还先后上了 OKX 和币安,这也间接说明了它背后的团队还是有点实力的。
就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有头有脸”的代币,在今天凌晨上演了一出“极限插针”的闹剧。时间回到北京时间今天凌晨 01:20 到 02:20,当时 OM 跌了大约 10%,可能很多人都没注意到。但就在接下来的 80 分钟内,OM 突然从 6.3 美元狂泻至 0.37 美元,市值瞬间蒸发超过 90%,总计超过 55 亿美元。这种史诗级的波动,直接导致 12 小时内的 OM 清算金额达到了 6697 万美元,瞬间引爆了整个市场。一时间,各种猜测满天飞,什么“团队砸盘”、“场外交易”等等,不绝于耳。
MANTRA 的辩解:甩锅交易所,难掩其词?
舆论开始发酵,但 MANTRA 的官方 X 账号却迟迟没有动静,直到凌晨 04:51 才姗姗来迟地发了个声明,说这次暴跌是因为“非理性清算”引起的,和项目本身没关系,还强调不是团队干的。联合创始人 John Patrick Mullin 也出来说,是有大型 OM 投资者在 CEX (Centralized Exchange,中心化交易所) 遭到了大规模强制清算,他们正在处理。之后,MANTRA 又在官方博客上发了篇文章,再次对此事进行回应,但这次他们直接把矛头指向了中心化交易所,说是 OM 市场的波动是由中心化交易所对 OM 账户持有者发起的“鲁莽强制平仓”所引发的。他们认为,崩盘的时间和深度表明,账户头寸是被非常突然地关闭的,而且没有给予足够的警告或通知。这种情况发生在亚洲时间凌晨流动性较低的时段,这至少说明中心化交易所存在一定程度的疏忽,或者可能是故意进行的市场操纵,最后再次强调:这次暴跌绝对不是团队抛售。
CZ 的回应:推卸责任还是另有所指?
既然 MANTRA 把锅甩过来了,币安的创始人 CZ (赵长鹏) 也出来回应了。他向投资者建议“不要追逐叙事,坚持基本原则、有用户、有收入、有利润的项目”。随后 CZ 又补充说,“中心化交易所 (CEX) 和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 不应该有上市流程,它们应该提供对全球所有代币的访问,交易者自行决定他们想要交易什么。”
CZ 的这番话,无疑把舆论推向了新的高潮,各种针对 MANTRA 项目的爆料也正式开始了。
MANTRA:光鲜外表下的累累黑历史
早有预谋的崩盘:场外交易与巨额转移
实际上,从链上地址追踪来看,这笔大额抛售似乎早有预兆。早在 3 月 20 日,就有不少用户爆料称,OM 已经完成了好几笔折扣高达 50% 甚至更高的场外交易,存在集中砸盘的风险。根据 Lookonchain 的监测,在 OM 价格跳水之前,从 4 月 7 日开始,至少有 17 个钱包向交易所存入了 4360 万枚 OM,价值约 2.27 亿美元。Arkham 的监测显示,这些地址中有 2 个与 Laser Digital 有关。而就在 4 月 7 日,MANTRA 还宣布推出了一个 1.08 亿美元的生态基金,Laser Digital 正好就在基金支持者的名单之首。这时间点卡得,很难不让人觉得其中有什么关联。
代币集中度惊人:团队操控市场的铁证?
更让人感到不安的是,早就有业内人士爆料,MANTRA 团队掌握了 OM 代币 90% 的供应量!加密分析师 Mosi 曾经提到,OM 的 TVL (Total Value Locked,总锁仓价值) 只有不到 400 万美元,却拥有超过 100 亿美元的 FDV (Fully Diluted Valuation,完全稀释估值)。这背后最大的原因就是团队通过控制 OM 的流通量来操纵价格。更可笑的是,这些代币全部集中在单一钱包里,MANTRA 团队在一个钱包中持有 9200 万枚 OM,也就是 90% 的供应量。根据 Mosi 的分析,OM 的真实流通量最多只有 1.88 亿枚左右。
频繁变更的空投规则:竭力控制流通量?
还有人指出,MANTRA 频繁变更空投规则,也是为了不让真实流通量增大,从而导致价格下跌。去年 11 月,MANTRA 曾经宣布要进行空投,但在后续却频繁更改规则,把原本 3 个月的悬崖期改成了 1 个月,解锁时间从 9 个月增加到 11 个月,甚至把上线解锁 20% 改成了首期解锁 10%,剩余的要分三年解锁。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自然引起了社区的强烈不满。
包装出来的“海外团队”:虚假人设与资金盘往事
实际上,如果深扒 MANTRA 团队,就会发现他们的黑历史可谓是罄竹难书。根据吴说区块链的报道,早在 2020 年上线之初,这个项目就槽点满满。他们打着“波卡首个 DeFi 项目”的名号,自称全员海外人士的 MantraDAO,从一开始就瞄准了华人交易所。OM 首先从 Bitmax、Gate 这些交易所起家,后续又上线了 OKX、币安,但始终未能登上海外大型交易所。更搞笑的是,在他们官网挂出的战略合作伙伴中,有一堆海外知名项目,结果 FTX 出来回应说,他们跟 MantraDAO 没有任何合作关系,是 MantraDAO 擅自把他们的 logo 挂在了合作界面上。
这个项目最初的核心创始人之一,名叫 Calvin Ng,自称是马来西亚人,在自我介绍中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连续创业者,还说自己曾担任中信泰富和中信 1616 的副总裁,管理着一个名为 PlutusVC 的 2 亿美元区块链和创新基金。但后续,媒体曝出他的自我介绍全都是假的。他之前真正担任的是一家线上博彩网站 21Pink 的创始人。
币圈“老演员”:换壳重生的收割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MantraDAO 创始团队与 2018 年的归零项目 Penta 模式高度相似,都打着“波卡大使、全海外团队、大叙事”的旗号,只是 MantraDAO 还加入了国人地推模式,利用当时国人对海外人士的盲目信任来推广资本盘,进行收割。吴说同时爆料,MantraDAO 的 CEO John Patrick Mullin 过去是小蚁币 (NEO) 的一名软文写手,还曾经参与了归零币 TIO 和跑路交易所 Trade.io。这个团队在 MantraDAO 之后,还在 OKX 上线过另一个项目 Rio DeFi,现在又换壳成为了 RWA 概念。这足以看出,这位 CEO 已经是币圈的“老演员”了。
强庄控盘:一场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
这些爆料并非空穴来风。从价格走势来看,OM 强庄控盘的性质已经非常明显。2023 年,这个项目的 FDV 还不到 2000 万美元,短短一年时间,它就暴涨了 200 倍,跃升为数十亿美元的项目,还聚焦于最热门的 RWA 领域,甚至成为了 2024 年币安涨幅最高的币种。这种暴涨背后,没有真实价值的支撑,有的只是庄家疯狂的拉盘和散户盲目的追捧。
网络有痕迹,黑历史也难以掩盖,更多的爆料还在路上。
地推 OTC 与中东资本:盘根错节的利益链条
HashKey Capital 的成员 Rui 和 ArkStream Capital 的创始合伙人 Ye Su 也在 X 上爆料说,MANTRA 是一个“地推 OTC”,场外盘规模高达 5 亿美元,采用“新的 OTC 代币接老的 OTC 抛盘”的模式循环运作,直到最后解锁的筹码“OTC 不动”爆掉。他们还同时提到了原团队与中东资本关系匪浅,Ye Su 还提到 OM 有换团队的操作。这些爆料指向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利益链条,MANTRA 的背后,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项目团队,而是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
交易所的回应: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交易所的“免责声明”:撇清关系,难辞其咎?
目前,上线 OM 代币的币安和 OKX 均作出了回应。徐明星发文表示:“这对整个加密货币行业来说都是一个重大丑闻。所有链上解锁和充值数据都已公开,所有主流交易所的抵押品和清算数据都可能被调查。OKX 将准备好所有报告。” 币安也提到:“自今年 1 月起,币安就在其现货交易页面针对 OM 代币弹出警告,告知用户该代币的代币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供应量有所增加。币安将继续密切监控该情况,并持续采取适当措施。”
交易所的公关速度堪称迅速,但更令人疑惑的是,如此劣迹斑斑的项目,竟然可以接连登上两艘头部交易所的大船,以获取巨大的流量。甚至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交易所也未有任何觉察,这项目尽调无疑存在着重大的缺陷。在上币过程中是否存在贪腐行为,也值得人们怀疑。而 CZ 的回应,更是引发了市场的不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 CZ 表达的不应设置上币流程,是不负责任的推诿。
劣迹斑斑的项目,为何能畅行无阻?
但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加密货币市场,这种代币绝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市场怪象:强庄控盘才是王道?
拥抱“强庄”:韭菜的自我修养?
市场上多数人士甚至更青睐强庄控盘的币种,这听起来是不是很讽刺?但现实就是如此。原因有三:一是强庄控盘的币,周期相对较长,不会轻易归零,给了韭菜们一种“安全感”;二是存在强庄拉涨期,韭菜们可以跟着喝点汤,分一杯羹;三是强庄背景雄厚,更易与头部交易所、机构达成利益合作,延长叙事,制造更多的赚钱机会。当然,强庄带来的风险显而易见,主导权完全不在用户手中,节奏全由项目方所把控。从今天 OM 稍有不慎就暴跌 90% 来看,其风险已经暴露无遗。拉长时间来看,投资者只能沦为一把把鲜嫩的韭菜,任人宰割。
技术与币价:本末倒置的行业现状?
市场发展到如今,资源派与技术派、币价派与采用派正呈现出泾渭分明的态势。在频繁举办的各种大会上,多数项目方所担心的也是为什么“在做事”,也在积极运营,但币价却迟迟不涨。相比于打磨产品与技术,币价成为了第一要义,毕竟 Vitalik Buterin (以太坊创始人) 引领的以太坊珠玉在前,其他项目方更是不敢造次,生怕被市场抛弃。但幸运的是,也有少数项目方表示,熊市会更为积极地做实际有需求、可持续发展的产品。但这种坚持,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可贵,也尤为艰难。
PVP 的圈子,互割的宿命:Web3 终将走向何方?
诚然,行业现状并不好看,以至于到现阶段来讨论强庄或是割与不割,已经散失了语义的合理性。在这个 PVP (Player versus Player,玩家对战) 日益可见的圈内,交易或许就基于“割”这一个字眼之上。割与不割的艺术,体现在赚钱的主体之上。Web3 或许已经被证伪,加密金融也仍在路上。但只要还有一批人在研究技术、研究需求、研究应用,即便最后只剩下很小一部分,也足以撑起整个市场,并引领其走向未来。
发展到最后,币价与采用之间,是生与死的竞争,还是黑与白的共存?或许各位看客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