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海外游戏:从狂飙到精算的棋局
文章目录
腾讯海外游戏业务“瘦身”:从狂飙突进到精打细算?
最近,腾讯海外游戏版图的两则消息颇为引人注目:一个是Miniclip出手阔绰,收购了德国混合休闲游戏工作室Lessmore;另一个是Sumo Group无奈“断臂求生”,将旗下的游戏发行团队Secret Mode卖给了英国投资机构Emona Capital。同样是腾讯的海外子公司,境遇却大相径庭,这背后反映的恐怕是腾讯对海外游戏资产策略的重新考量:从过去的大举扩张,转向更具针对性的精准布局。
Miniclip的“买买买”逻辑:休闲游戏帝国的野心
Miniclip出手收购Lessmore,在我看来,是其一贯策略的延续。公开资料显示,Lessmore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其开发的《Eatventure》等游戏在海外市场表现不俗,累计下载量已达8000万,收入超过2.2亿元(数据来源:点点数据)。这款游戏能够模拟经营餐厅,属于模拟经营类游戏,对腾讯来说,也是一次对新类型的游戏尝试。更重要的是,Lessmore并非Miniclip收购的第一家休闲游戏公司。
近年来,Miniclip通过一系列投资和收购,已经将Sybo(《地铁跑酷》开发商)、Supersonic(填字游戏开发商)、FuturLab(《冲就完事模拟器》开发商)等知名休闲游戏工作室收入囊中,甚至不惜斥资12亿美元收购休闲益智游戏公司Easybrain。这一系列的“买买买”背后,是Miniclip构建休闲游戏矩阵,巩固自身竞争优势的战略意图。腾讯通过Miniclip的扩张,无疑能在休闲游戏领域占据更有利的位置,最终反哺母公司的业绩。
Sumo Group的困境:自研受挫,发行遇冷
与Miniclip的顺风顺水相比,Sumo Group的日子似乎不太好过。这家腾讯在2021年斥资9.19亿英镑收购的公司,曾参与《杀手》三部曲、《极限竞速:地平线》系列等3A大作的研发,拥有丰富的游戏制作经验。
然而,在联合研发之外,Sumo Group也尝试过自研IP,推出了《Snake Pass》、《DeathSprint 66》等游戏,但市场反响平平。自研游戏投入高、风险大,收益却难以保证,这或许是Sumo Group最终放弃自研,转而专注于联合开发运营的原因。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一个月,Sumo Group就宣布出售发行品牌Secret Mode,更让人感到一丝唏嘘。
Secret Mode近年来在Steam上发行了《摇摆狗狗》、《Still Wakes the Deep》等多款游戏,其中不乏评价不错的作品。但从整体发行情况来看,Secret Mode的表现只能算中规中矩。考虑到Sumo Group此前已经传出裁员消息(信息来源:游戏媒体报道),经营状况可能并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出售投入较大的项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腾讯的海外游戏棋局:从全面出击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回顾过去两年,腾讯和网易这两大国内游戏巨头在海外市场的动作,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趋势:调整海外游戏业务线,重新评估海外游戏资产。除了上述提到的Miniclip和Sumo Group,腾讯控股子公司Supercell也关闭了旗下子公司Space Ape,Inflexion Games(《夜莺传说》开发商)也曾宣布裁员。而网易则先后关闭了日本樱花工作室、加拿大Worlds Untold工作室以及美国Jar of Sparks工作室。
这些变动,在我看来,反映了国内游戏厂商在海外市场策略的转变。过去,国内厂商往往采取“广撒网”的策略,通过投资、收购等方式,尽可能多地布局海外市场。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全面出击的策略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投资回报率不高、资源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等。因此,重新评估海外游戏资产,进行针对性的优化调整,就成了必然的选择。
与其说这是“瘦身”,不如说是战略方向的转变。相比于盲目扩张,腾讯更倾向于将资源集中在具有优势的领域,例如Miniclip的休闲游戏。对于表现不佳的业务,则果断进行调整,例如Sumo Group的发行团队。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策略,或许更能适应未来竞争激烈的海外游戏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