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基孔肯雅熱 傳播途徑+病徵+診斷,衞生防護中心:局部傳播風險中至高
基孔肯雅熱 傳播途徑+病徵+診斷,衞生防護中心:局部傳播風險中至高
最近,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報告了一宗今年以來首例的基孔肯雅熱輸入個案,瞬間讓不少人對這個聽起來有點陌生的疾病刷了新認識。來點背景資訊:確診案例是一名住在觀塘安達邨的12歲男童,他前不久跟媽媽去了一趟廣東佛山,那裡正是基孔肯雅熱的疫情集中地。話說回來,佛山的疫情數量可是嚇死人的級別,光佛山市報告的病例就超過6000宗!這件事,港人真的要提高警覺了。
基孔肯雅熱的傳播途徑有多「毒」?
先說重點,它不是人傳人(這點大家可以稍微安心),而是透過蚊子叮咬傳播,主要是伊蚊,特別是白紋伊蚊和埃及伊蚊。翻譯一下就是——這就是所謂的蚊媒病毒,病毒會在蚊子吸了感染者的血之後,帶著病毒去「招生意」,餐餐新鮮貨,這也難怪疫情會快速擴散。
以這次個案12歲男童作為例子,他與媽媽在佛山旅遊期間,戶外活動不慎被蚊叮咬才感染。這就提醒了我們,蚊子可不是隨便咬一口這麼簡單,理論上,它們可是攜帶著整桶病毒來「贈送」。
什麼症狀?會不會痛起來要人命?
簡單來說,這病症狀很像大家熟悉的登革熱,想像一下被感染後可能出現的畫面:你忽然開始發燒,全身關節痛到連走路都困難,再來一層花花綠綠的皮疹。怎麼樣?感覺這畫面是不是毛骨悚然?台詞大概是「這不是吃錯東西,就是啥病毒來了吧!」而實際上基孔肯雅熱還真是急性病毒。根據世衛組織的資料,有些患者的關節痛甚至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
但別太擔心,雖然症狀聽起來滿恐怖,致死率可是極低,通常不超過0.1%,頂多讓人痛到懷疑人生。
診斷這病,靠的是什麼?
說到診斷就很尷尬了,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針對基孔肯雅熱的快速檢測工具。根據香港衛生部門的資料,現有的檢測方法依然是比較傳統的抽血化驗,還得送到專門實驗室進行核酸檢測。這麼麻煩,診斷效率自然就差了一截。
香港的12歲男童就是透過這種方式確診的。回港不久後,他出現發燒、皮疹和關節痛,最後核酸測試陽性。可以說,任何跟疫區有接觸史、或被蚊叮咬的朋友,如果出現類似症狀,別猶豫,該測就得測,感冒藥啥的是治不了這病的。
Corol觀點:說真的,還在怕什麼?
看到這裡,不免有些人會想:「基孔肯雅熱這麼狠,那怎麼辦?」但說真的,這事其實說複雜也簡單。重點其實就四個字:「滅蚊、防蚊」。每天喊着打怪,卻忘了把孳生地清理乾淨,說實話,這心態挺在哈囉。尤其是夏天到處都是積水,蚊子繁殖能力又超生猛,再不檢討真的會有點母湯。
再來,就是疾病管理該有的系統策略。香港、大陸、澳門,手拉手每天人在流通,弗什麼冠病還「全球化」,這樣的病更快。在我看來,基孔肯雅熱還給我們提了醒:所有地方公共衛生部門別再打瞌睡了,監察、預防和應急都得達到8字檔高壓狀態,可不是說笑的。
話雖如此……最後送上三句老生常談:擦防蚊液、清積水、別省蚊帳錢,保證比吃保健品來有效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