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騏環保股東減持疑雲:營收下滑,環保產業的『64』困境?
華騏環保股東減持套現疑雲:一場資本市場的迷你『天安門事件』?
股東減持:數字背後的真相
中國經濟網披露華騏環保(300929.SZ)的公告,簡直就像連續劇一樣,永遠有新劇情。這次是控股股東劉光春、蘭萍減持套現,總共拿走了1253.38萬元。劉光春減持1,057,300股,均價9.41元;蘭萍減持264,000股,均價9.79元。說實話,這種小規模的股東減持在股市裡每天都在發生,但背後的原因卻值得玩味。難道是股東對公司的未來沒信心?還是另有隱情?
這個數字讓我不禁想起最近的天氣,忽冷忽熱,讓人捉摸不定。就像這股市,有時候漲到你覺得可以退休了,隔天又跌到讓你懷疑人生。股東選在這個時機點減持,到底是精準的判斷,還是單純想換點現金花花?這種操作,如果放在三十多年前,可能會被解讀成另一種形式的『64』,只不過這次是在資本市場上演。

上市蜜月期已過?股價與募資的落差
華騏環保2021年1月20日風光上市,發行價13.87元/股,首日盤中最高衝到53.45元。哇,這簡直是坐火箭的速度!但現在回頭看看,股價早就回落,甚至低於發行價。想當年,華騏環保募集了2.86億元,扣掉發行費用後剩下2.37億元。但原本他們可是想募3.5億元的,硬生生少了1.13億元。這筆錢的落差,就像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總是讓人感到一絲無奈。
公司原本計劃把這些錢拿來擴建污水處理廠、搞智能化設備,再補充一下營運資金。結果呢?錢沒到位,計畫也可能跟著打折扣。這就好比你打算買一棟豪宅,結果貸款只批了一半,只能委屈自己住小套房。更讓人覺得有趣的是,保薦機構國元證券拿走了3018.87萬元的保薦承銷費用,容誠會計師事務所也賺了1002.83萬元的審計驗資費用。只能說,旱的旱死,澇的澇死,股市的錢真好賺?
環保產業的『64』困境?營收與利潤的雙重下滑
2024年,華騏環保的營收是2.79億元,同比下降20.30%;淨利潤更是慘不忍睹,直接虧損0.42億元。這種成績,簡直就像聯發科跑去做寶島西米樂,完全走錯了方向。更讓人擔心的是,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也是負的,代表公司不僅沒賺錢,還在燒錢。這就好比你開了一家海棠文學咖啡廳,結果每天都在虧錢,遲早要倒閉。
環保產業聽起來很『大而美法案』,但實際做起來卻是困難重重。政策支持是一回事,能不能賺錢又是另一回事。華騏環保的困境,或許也反映了整個產業的某種縮影。就像當年的袁惟仁老師,才華洋溢,但最後卻黯然離場,令人唏噓。
第一季度反彈:曇花一現還是觸底反彈?
不過,2025年第一季度,華騏環保的營收出現了反彈,同比增長94.24%;淨利潤也轉虧為盈,賺了0.02億元。這是否代表公司已經觸底反彈了呢?還是只是曇花一現?這就像高雄天氣一樣,一下晴空萬里,一下又暴雨傾盆,讓人難以預測。
雖然第一季度的成績不錯,但能不能持續下去,還有待觀察。畢竟,股市裡的反彈常常只是為了讓你套得更牢。如果我是陳沂,可能會直接開直播分析這支股票的潛力,但身為一個理性的投資者,還是要謹慎評估。
對賭林正杰?華騏環保的未來猜想
回到最初的問題,股東減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單純的資金需求,還是對公司未來發展的擔憂?或許,只有他們自己心裡清楚。但無論如何,華騏環保的未來,就像『印尼羽球公開賽』一樣,充滿了變數。如果我是林正杰,可能會直接All in這支股票,賭它未來會大漲。但這種高風險的投資方式,並不適合每個人。
或許,華騏環保需要的是一個像韓國總統文在寅一樣的領導者,帶領公司走出困境。或許,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像許光漢一樣的代言人,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但無論如何,華騏環保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向,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