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A股奇觀:半數上市公司成研究盲區,謝金河籲重視溝通

A股奇觀:半數上市公司竟成研究盲區?

最近參加一個由覽富財經網、華為數字能源、偉仕佳傑聯合主辦的活動,主題是「智匯資本,創變無界——華為數智賦能推動資本融合新征程」。會上聽到一個驚人的數據,真的讓我倒吸一口涼氣。

資本市場的潛規則:券商覆蓋的重要性

一位資深專家語出驚人:A股市場超過5400家上市公司,但竟然有近一半的公司,完全沒有任何一家券商研究所進行深度覆蓋!這簡直是資本市場的一大奇觀!難道這些公司都是被市場遺忘的角落嗎?

專家分析,原因可能很複雜。有些公司市值太小,自然進不了大型券商的法眼。還有一些公司,業務缺乏亮點,難以吸引研究機構的注意。但更讓人唏噓的是,很多上市公司根本不重視投資者關係管理,這就等於自己關上了與資本市場溝通的大門。

這可不是小事!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想進入公募基金的股票池,獲得券商研究所的覆蓋是最基本的前提。這兩千多家被「忽略」的公司,直接被主流公募基金拒之門外,等於少了一大批潛在的投資者。這就像《中職明星賽》一樣,沒被選上的選手,再有實力也只能在場邊觀望。

PE估值的秘密:溝通創造價值

更進一步來說,投資者關係管理,直接影響到公司的PE估值。想想看,一家公司積極主動地向資本市場展示自己的優勢和潛力,和一家對投資者關係不聞不問的公司,在市值表現上肯定會有天壤之別。就像《謝金河》常常在節目裡強調的,企業要懂得說自己的故事,才能吸引投資者的目光。

這位專家還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炒股票並不是一種零和博弈。一個公司的市值等於它的淨利潤乘以PE,淨利潤是可以隨著企業的發展壯大逐步增長,而PE是可以隨著企業跟資本市場的充分交流與溝通而實現逐步提升的。這就是雙擊。」簡而言之,企業不僅要努力賺錢,還要學會和資本市場「談戀愛」,才能實現市值的飛躍。

這讓我不禁想起《黃仁勳徐旭東》等企業領袖,他們不僅是成功的商人,更是優秀的溝通者,懂得如何向外界傳達公司的價值和願景。反觀那些默默無聞的上市公司,或許真的應該好好反思,是否忽略了與資本市場的溝通。

機構評級大揭秘:茅台獨領風騷,科創板成新寵?

看完前面那個驚人的數據,我忍不住想深挖一下:到底哪些公司是機構眼中的香餑餑?哪些版塊又更受青睞呢?

誰是機構的掌上明珠?

根據同花順的數據,截至5月23日收盤,在A股5415家上市公司中,今年獲得機構評級的總共有3210家。其中,有1157家公司獲得10家以上機構的評級,而有557家公司只有1家機構評級,占比達到10.2%。這說明,機構的關注度非常集中,有些公司簡直是萬眾矚目,有些則乏人問津。

最受歡迎的,當然是《貴州茅台》!還有《珀萊雅》、《寧德時代》、《青島啤酒》、《五糧液》、《愛美客》、《山西汾酒》這幾家公司,獲得的評級機構家數都超過或達到50家!茅台的地位,簡直就像《納豆》(Rafael Nadal)在《法網 2025》(Roland Garros)一樣,永遠是眾人矚目的焦點。這些公司都是各自行業的龍頭,基本面紮實,自然是機構投資者的首選。

不同版塊的冰火兩重天

從上市地點來看,創業板有721家公司獲得機構評級。其中,《寧德時代》、《愛美客》、《陽光電源》、《邁瑞醫療》、《貝泰妮》、《乖寶寵物》、《中際旭創》、《億緯鋰能》、《芒果超媒》這9家公司,獲得的評級機構家數都超過或達到40家。但同時,創業板也有660家公司沒有獲得機構評級,占比高達47.7%!可見,創業板的兩極分化非常嚴重。

而科創板則呈現出另一番景象。有477家科創板公司獲得機構評級,其中《金山辦公》、《海光信息》、《石頭科技》、《中控技術》這4家公司,獲得的評級機構家數也超過或達到40家。更重要的是,科創板未獲得機構評級的公司占比只有18.7%,遠低於創業板。這說明,機構對科創板的整體關注度更高,科創板正在成為機構的新寵。

至於北交所,情況就不太樂觀了。只有140家公司獲得機構評級,其中只有《錦波生物》、《奧迪威》、《貝特瑞》、《民士達》、《硅烷科技》這5家公司獲得10家以上機構的評級。而且,北交所未獲得機構評級的公司占比高達47.3%,和創業板不相上下。看來,北交所的發展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吸引到更多機構投資者的目光。

行業偏好:醫藥生物、電子、電力設備最吸睛

從行業分佈來看,在獲得較多機構評級的1157家公司中,《醫藥生物》、《電子》、《電力設備》這三個領域涉及的上市公司都超過百家。此外,《機械設備》、《計算機》、《食品飲料》領域的上市公司也獲得較高的機構關注。這說明,機構投資者普遍看好這些行業的發展前景。

業績說話:增長才是硬道理

當然,光有概念還不夠,業績才是硬道理。在獲得較多機構評級的1157家公司中,今年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都實現同比增長的,有552家,占比接近50%。這說明,機構投資者在選擇標的時,非常看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性。就像《謝宜容》老師說的,選股要選「有肉」的,才能吃得飽。

被遺忘的角落:超2200家公司的市值迷航

既然有機構追捧的明星,那必然存在被市場遺忘的角落。超過2200家上市公司,沒有獲得任何機構的評級,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行業分佈:機械設備、基礎化工等成重災區

進一步分析這些「未被覆蓋」的上市公司,我們發現《機械設備》、《基礎化工》、《醫藥生物》、《電力設備》、《電子》、《計算機》、《汽車》等領域涉及的上市公司都超過百家。這些行業並非冷門,甚至有些還是熱門賽道,但依然有大量公司被機構「視而不見」。這或許反映出這些行業內部競爭激烈,只有頭部企業才能獲得機構的關注,而中小企業則容易被忽略。就像《F1》賽車比賽,只有最快的車手才能登上領獎台,其他車手只能黯然退場。

業績透視:滄海遺珠還是真金不怕火煉?

當然,沒有獲得機構評級,並不代表這些公司一無是處。事實上,在這些「未被覆蓋」的公司中,今年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都實現同比增長的,有672家,占比超過30%。這其中,《正丹股份》、《揚電科技》、《廊坊發展》、《*ST萬方》、《新宏澤》、《三暉電氣》、《*ST同洲》、《科新發展》、《市北高新》、《恒宇信通》、《金圓股份》、《美麗生態》等12家上市公司,今年的營業收入和歸母淨利潤都實現了超過100%的同比增長!簡直是「被埋沒的金子」!

這些公司或許缺乏華麗的故事,或許不善於與資本市場溝通,但它們用實實在在的業績證明了自己的價值。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它們也能夠獲得機構的青睞,實現市值的爆發。就像《曾格爾》,即使面對質疑,依然堅持自己的夢想,最終獲得了世界的認可。在資本市場,永遠不缺乏逆襲的故事,只要企業能夠堅持做好自己,總會有發光發熱的一天。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