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許倬雲 史學泰斗辭世享壽95歲,去年榮獲唐獎漢學獎
許倬雲:史學泰斗辭世,享壽95歲
昨天的新聞真的是讓人百感交集,史學泰斗許倬雲在美國安息,享壽95歲。說真的,這位大師的辭世對於學術界和歷史愛好者來說,絕對是個不小的震撼。特別是他去年才剛榮獲第6屆唐獎漢學獎,還留下了一系列著作,被譽為華人社會最具影響力的史學家之一,現在卻再也聽不到他以中英流利的嗓音娓娓道來中國歷史的精髓了。
文化的傳承者與時代的見證人
許倬雲的生平真的是一部活生生的時代故事。他1930年出生於福建廈門,1949年跟隨父親赴台,那年他才19歲,還得靠爸爸抱著坐船來台灣,光是這段動盪背景就夠拍一部電影了。到了台灣,他進入台灣大學就讀,打下深厚的歷史學基礎,不久更赴美求學,在芝加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來他紮根美國,成了匹茲堡大學的講座教授,不僅在台灣、香港等地的學術界留下足跡,也在國際成為學術頂峰的代表。
說實話,大家提到許倬雲的名字,第一時間一定會聯想到他那個超有名的「中國文化三原色」理論。親緣團體、精耕細作、文官制度——這三個原色讓人一秒回顧到自己國家的文化根源,甚至在今天的現代中國還能看到影響的痕跡。許倬雲不僅僅只談古史,他的視野是延伸到現代的,所以像《萬古江河》這類談論文化根源的著作,被杜正勝形容是「延伸出更大的視野」,真的是讓人五體投地。
歷史學的開創者與革新者
許倬雲不只是在內容上創新,他的研究方法也超級前衛。他前期的研究特別留意如何把社會科學的方法應用到史學裡面,像是透過統計分析處理春秋戰國菁英背景的部分,完全不是一般人想像那種「翻古書、看字跡」的歷史研究而已。這種跨領域方法到今天都還在各大學學術課程中流傳,算是完全改變了史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許倬雲的著作涵蓋領域就更不用說了,他的書基本上是歷史專業學生的「必考題」,什麼《西周史》、《漢代農業》、《萬古江河》,考卷出現的機率直逼九成。甚至像他近年的新作,例如《美國六十年滄桑》,也有用最新視角探討世界局勢的戲味,感覺連學科分野都快要跳出了歷史學。
形象背後的故事:家族情感與生命記錄
許倬雲的辭世不僅是史學界的一大損失,對他家族而言更是重拳。更令人揪心的是,他的弟弟許凌雲才在14天前過世,兄弟倆幾乎是「相隔兩週陸續安息主懷」,讓人感覺這是一段電影般的人生結尾。兩兄弟從小逃難一路走到今日,甚至一度共同住在匹茲堡,這樣的兄弟情真的很讓人鼻酸。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許倬雲從小因行動不便,還是由父親抱著一起逃難過日子。雖然他後來成就非凡,但從家族逃難、在海外想念家鄉的這份情感,是他所有研究味道的底蘊,也是《萬古江河》中那股深情的文學支撐。
許倬雲與唐獎:一生學術的最高點
許倬雲去年得到第6屆唐獎漢學獎的消息,讓人感慨萬分。唐獎是目前亞洲領域內的頂尖獎項之一,被譽為「東方諾貝爾獎」,而許倬雲的這份殊榮,完全是對他一生學術專業的肯定。他不僅挖掘中國悠久歷史的背後問題,他更在通史中展示出文化的包容性、交流性,甚至試圖找到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定位。簡單說,他不只研究歷史,他更是為未來架了一道可能的橋樑。
唐獎基金會形容許教授「兼具博雅理念與淑世精神」,這句話真的是神詮釋。他完全不是那種只研究冷冰冰數據的學者,而是對國家、民族、甚至全人類都懷有深沉關懷的人。
Corol超現實吐槽:許倬雲,史學界的 MCU
對,我就是要來硬拗跟電影比了。許倬雲的貢獻在學術界就像漫威宇宙大咖角色的位置,簡直是大歷史視角的「Iron Man」等級。你想想,他的理論不是只研究某個朝代的通史而已,還把文化關懷融入民族,甚至全球議題。這種跨界能力,比那什麼角色互動深、時間線亂七八糟的 MCU 還要有意思。
說真的,看到許倬雲辭世,真的超感慨。大師一走,學術界可能又要多休息幾天才回得神。有沒有注意許倬雲的《中國文化三原色》理論?不只是學術精髓,甚至可以直接用來解釋今日社會那些「戲劇化」的親戚糾紛、農民爭議以及官場生態。欸,這不就讓我想到某些新聞事件的槽點?這位大師的人生,根本是活得比我們高一個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