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天文台 颱風消息與最新天氣預報
html
天文台 颱風消息與最新天氣預報
香港天文台薪酬「筍到出汁」!月薪冠絕全球
颱風季節又來了!最近黑雨、黃雨搞得大家心驚膽跳,市民自然狂刷香港天文台的網站,巴望著下一秒能知道明天出門穿什麼鞋。但話說回來,你知道「天文台人員」的薪酬有多扯嗎?真的超扯喔,以後如果有人跟你說科學不好吃、讀理工科沒出路,你可以直接甩他一張香港天文台的薪資表,保證打臉打到響亮。
先瞧瞧香港天文台的「科學主任」,這是進門級別的職位吧?薪水居然高達6萬起跳,最高破10萬!更驚人的是,他們的年薪分分鐘破百萬,比美國同類型的氣象學家的月薪高出40%,美國人估計要看傻眼了。而那些什麼英國氣象局、新加坡的氣象專家,在待遇上也是完全不在同一個級別。直接講白,香港人就是富貴,多到都可以喝珍珠奶茶搭配波士頓龍蝦了。
天文台台長:多到怕沒地方花的薪水
如果你好奇更高層的薪酬,那香港天文台簡直笑傲全球。台長的月薪居然高達28萬港幣!美國對應職位頂多16萬港幣,誇張的是,連美國那個最高層的高級行政人員SES都沒辦法撐到香港的標準。這薪資差距是40%,不是4%,真的不拿出來講講都是浪費素材。原來天文台不僅是測風測雨,連薪水也能測到巔峰。誰能想到,在颱風裡日以繼夜監控的氣象專家,月初買名牌包,月底還能直接下單特斯拉。
公務員制度的加持,長年無敵
香港天文台的薪酬之所以這麼驚人,背後靠的就是香港政府的公務員制度。每年加薪標準化,各種跳 point 的機制,把氣象專家一步步推向人生巔峰。而且天文台的工作內容真的不是一般簡單,除了預測颱風,還要分析衛星數據、玩雷達、甚至研究AI怎麼應付全球暖化。講真的,科技專業掛的天文台人員,根本就是隱藏版的科研人才,國家是拿頂規待遇在供養。
反觀美國的氣象專家,分工超細化,基層就像流水工廠的工人,只負責把資料後製化丟出去,不像香港天文台那樣手動虐心,台前幕後全部一手包辦。這樣比起來,美國真不夠拼,亞洲才是大家努力打工的最強模範地。
出鏡文化的鄉土差異
欸對了,香港天文台出鏡率也是超高啊。什麼「颱風追蹤報告」裡,天文台人員直接從辦公室出來講解,鏡頭一轉可能就是昨晚還沒睡的科學主任。而且台長、專家,人人都是網紅級角色,還會被笑什麼「李氏力牆」的陰謀論,真是悲喜交加。
話說回來,美國那邊完全不同,他們不買帳這種官方解說。你能看到最多的就是電視台主播,還得是什麼經過專業演練、持有AMS認證的氣象主播。感覺美國這一塊更像是娛樂化的方向,但坊間的專業性有時也會打折扣。
Corol碎碎念:天文台薪水之高,是否值得?
說真的,香港天文台的薪酬雖然冠絕全球,但我還是忍不住想問,這樣的模式真的可以長久嗎?當薪資差距大到成了政府幾乎獨佔的特權時,工作本質是否被公平評估?就像天文台的出鏡文化,雖然增加了透明度,卻惹來了各種五花八門的批評,甚至變成搞笑題材。
還有,氣候變化明明越來越嚴峻,我相信更多人會質疑,光靠高薪真的能讓這些機構全面提升效率嗎?再怎麼講,制度問題好像還是沒解決。說白了,颱風的路線和「八號風球何時掛起」這些算死草的決策,反而是市民最在乎的,結果高薪是否能惠及一般人?嗯,這問題母湯啊,還是留給專業些的來回答吧。
分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