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天文台

文章目錄

    天文台

    天文台:從香港黑雨到梵蒂岡星空,天氣與宇宙的矛盾命題

    香港天文台黑雨之亂,打工仔心累

    最近香港天文台的黑雨警告信號,又一次搞得全城炸鍋。想像一下,早上大家還踢着拖鞋,準備出門上班,臨到車站才知道黑色暴雨警告信號已經掛起來,那個心理落差簡直讓人炸毛。根據天文台8月2日的事件,黑雨是在早上9:45宣布,當時不少上班族已經出門。網友在天文台臉書底下留言,「整蠱高層」的說法層出不窮,說他們根本不懂實際上班族的痛苦:「請天文台高層親自出門淋雨感受一下」,留言區看完真的是覺得又氣又無奈。 黑雨維持了兩小時後,分別變成紅雨、黃雨。網友吐槽的是,暴雨警告信號的發佈似乎總是「慢半拍」,要不是人跑到公司才知道黑雨掛起來,就是正在淋雨找地方避,這哪像是有備而來?

    暴雨去又來?天文台的預測能力和依賴

    為什麼這麼多天災前,天文台總是在被罵「超前部署不如超後補救」?根據天文台的天氣報告,華南沿岸受活躍西南季候風影響,預測雷暴和大雨只是時間問題。但問題是,暴雨預測具隨機性,哪怕是最先進的科技,也無法準確到小時級別。即使8月1日早起就發出黃色暴雨信號,但黑雨信號的延遲還是戳中了公眾的神經。 對於這麼一個高科技背書的天氣機構,理論上,是應該令人信任的。可實際上,在「什麼時候撐傘、什麼時候放學」這些日常選擇上,天文台的失準,讓公眾不得不回過頭依賴自己的判斷。這是不是一種諷刺?

    從梵蒂岡天文台看另一個天文的可能性

    香港這邊困擾於「天文」的預測準確率,但另一頭,卻有一個完全不同的天文世界在上演。8月3日,梵蒂岡天文台的新任台長德蘇扎神父走馬上任,接下了這個充滿宗教色彩與科學對話的天文研究機構。 梵蒂岡天文台,這名字聽着高冷,但其實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有趣的是,它不僅僅是大放星空地研究宇宙運行,台長康索爾馬尼奧修士還提到,在信仰與科學這兩極間尋找對話,才是天文台這麼多年來的初心。相比起香港天文台頭上吊着的暴雨雷達,梵蒂岡這邊仰望的則是那個更遠、更難懂的宇宙星辰。

    Corol觀點:香港天文台需要倒回人本思維

    老實說,天氣這玩意有時候真的很像人生,算得再準,都沒辦法百分百保證不出錯。可是問題來了,香港天文台被罵,可真的是「天意難違」嗎?我倒覺得更多是在人文溝通上的徹底失分。 你會發現,香港天文台的公信力年年下降,除了客觀技術與實際需求之間的錯位以外,少了人味,才是敗筆。不是不能慢半拍,但發個黑雨之後,至少能給市民具體的應急建議、安排保障吧?偏偏,從宣佈到應變,太多疏忽,最後成本由每一個打工仔買單,這心態怎麼能不爆呢? 比較起來,梵蒂岡天文台好像在完全另一個次元運作,它不焦急於馬上給解答,而是更願意以時間換空間,去思考信仰和科學這個悖論下的可能性。說到底,人活在天氣裡,難免糾結於雨不雨這種瑣事,但其實和星空一樣,你想得深一點,高一點,就不至於讓一場暴雨攪得心神不寧。

    天文台

    參考文章來源: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