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俄羅斯強震觸發海嘯警告|香港天文台:下午5時或現0.1米水位變化,全城密切關注

文章目录


俄羅斯強震觸發海嘯警告|香港天文台:下午5時或現0.1米水位變化,全城密切關注

```html

俄羅斯強震觸發海嘯警告|香港天文台:下午5時或現0.1米水位變化,全城密切關注

今天(30日)早上俄羅斯堪察加半島附近發生了黎克特制8.8級強震,消息一出,不僅讓國際地震專家神經緊繃,連香港市民也不得不打起精神。畢竟,香港天文台(hk observatory)在下午1時30分緊急發佈了一則海嘯報告,指出預計海嘯於今天下午5時前後抵港,水位變化可能會高出正常潮水高度大約0.1米,直呼影響「很小但不容忽視」。

俄羅斯強震觸發海嘯警告|香港天文台:下午5時或現0.1米水位變化,全城密切關注

香港天文台的快速應對:數據、警告與提醒

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資訊,海嘯被預測以每隔5至60分鐘的頻率掀起輕微波動。雖然指出對香港的實際影響有限,但「0.1米」的高度變化仍然有待進一步觀察,尤其是對沿岸低窪區域的影響不確定—這是典型的「小心駛得萬年船」。

天文台的報告中還提到了今天鰂魚涌的具體潮汐數據:高水位出現在下午12時46分,為1.82米;而低水位則會在下午6時58分跌至0.82米。面對程序化的解析,大多數市民恐怕要打開「我的天文台」查看即時更新,才不至於在此次海嘯攪局中被「偷襲」。畢竟這段時間,連網友都在感嘆:「以往只盯著『hk observatory time』看天氣,現在居然變成看海嘯!」

國際影響:日本早有準備,香港民眾依然關注

事實上,這次地震引發的海嘯並非只針對香港。太平洋沿岸的其他地區,如日本,他們的相關監測數據也顯示海嘯高度分別為0.5米(石卷港)、0.4米(大洗町)、以及0.3米(北海道花咲)。

對日本來說,0.5米的海嘯警告已足以讓沿岸居民提前撤離。然而,對於未曾見過高於屋頂的巨浪的香港人來說,「0.1米是啥概念?」這顯然是不少市民在討論區的疑問。某些人甚至在天文台的Facebook留言區打趣:「管它0.1米,反正今晚還要去蘭桂坊=沒影響!」

海嘯反思:為什麼「0.1米」也值得關注?

其實,雖然這次的「海嘯警告」有著高度的科學精準,但它的實際目的不僅僅是通知,而是一種務必要謹慎對待的提醒。香港四面環海,位於地勢低窪的地區,稍微的水位升高都有可能導致不可忽視的隱性問題,例如海水倒灌甚至輕微水浸—畢竟香港下暴雨時都能輕鬆造成「水浸街」,更別提突如其來的海嘯帶來的波動。

更讓人有話題性的是,這也讓不少市民開始討論:香港天文台的角色究竟該如何進一步升級?畢竟,從「hk observatory rain forecast」到「hk observatory radar」,不少功能逐漸被依賴,但這場「0.1米水位警示」下,天文台是否做得更貼心,還是值得深思的話題。

Corol觀點|我們真的理解「海嘯」嗎?

別假,我說真的,今天聽到「0.1米海嘯」這個消息,我第一反應還是:是在哈囉嗎!?海嘯不是應該《2012》那種末日級——一秒把城市沖平的存在嗎?結果香港天文台給我們狠狠上一課,0.1米就敢報警,全港市民都得立刻提高警惕,神經馬上繃緊。

可是,我後來想想,天文台這波操作還真不無道理。「0.1米」看起來像個屁大點兒事,可海嘯本來就不是看絕對高度,而是它的能量帶來的持續波動、次生衝擊。比方說,0.1米配大概念流量,的確有可能讓某些沉船區或排水系統「卡住」瞬間崩潰,更何況,天文台也不是真怕這場「水位小升」,而是怕市民們那種「事不關己、死都要去露營」的心態。所以你說這警告值不值得發?連我這種愛吐槽的人都得說句:值啊!

「說多無謂,重點來了」,作為一個長期混跡網絡、在留言板看世界的人,我真的想提醒一下大家:別只嘲笑「0.1米水波」這件事,因為重點不是當前影響,而是你能不能有防範意識,知道天災無小事。今天先設個海嘯警告,明天遇到真威脅時,至少大家會想,要上天文台,關心點消息,而不是只刷「hk observatory clock」查現在幾點——OK嗎?

```

參考文章來源: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