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物理AI:技术革新还是资本炒作?

文章目录


“物理AI”浪潮:是技术革新,还是资本炒作?

高盛最近的报告又把“物理AI”这个概念炒热了。说白了,就是让机器能像人一样感知世界,然后干活。自动驾驶、AI装备、机器人自动化,听起来挺酷炫,但我总觉得这里面水很深。

概念包装下的“新瓶装旧酒”?

“物理AI”,或者说“生成式物理AI”,说穿了就是把AI模型和物理规律结合起来。之前那些文生图、文生视频,看起来很假,就是因为不考虑重力、光线这些物理常识。现在加上这些,让画面更逼真,这当然是进步。

但问题是,这真的是颠覆性的“新浪潮”吗?我看不见得。早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到了AI在特定物理环境下的强大能力。现在只不过是把这些能力扩展到更复杂的场景,把一些旧的技术重新包装一下,然后拿出来炒作而已。黄仁勋说要“彻底改变50兆美元的制造业和物流业”,这话听听就好,别当真。

高盛的“潜力股”,到底靠不靠谱?

高盛在报告里点了几家公司,像瑞声科技、地平线机器人、Mobileye Global,说是“物理AI最具潜力”的公司。特别是瑞声科技,因为是苹果供应商,所以被寄予厚望。

瑞声科技确实在车载镜头方面下了功夫,什么前视、环视、座舱感知镜头,听起来很厉害。但仔细想想,这些东西真的能代表“物理AI”的未来吗?车载镜头说到底还是摄像头,只不过应用场景更专业、要求更高而已。把这些东西和“物理AI”强行联系起来,是不是有点牵强?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别太乐观

报告里提到,2025年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市场规模要达到324亿美元,中国要占32.7%。这个预测我觉得有点过于乐观了。

人形机器人目前还面临很多技术难题,成本也很高。而且,即使技术上可行,大规模应用也需要解决伦理、法律、社会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就说“量产元年”,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

更何况,现在很多公司都在蹭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把一些现有的技术和产品硬往人形机器人上靠。真正有核心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司,又能有多少?

谁在受益?

所以,与其说“物理AI”会带来什么颠覆性的变革,不如说它会给某些公司带来新的炒作机会。

那些掌握核心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公司,当然能从中受益。但更多的是那些擅长概念包装、资本运作的公司,他们可以借着“物理AI”的旗号,吸引投资、抬高股价。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希望看到技术的进步,希望AI能真正改善我们的生活。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警惕,不要被那些花里胡哨的概念所迷惑,要看清楚“物理AI”的本质,不要盲目跟风。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