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錄
232條款對等關稅引發貿易爭端,鋼鋁產品與螺絲列入清單,半導體產業影響持續擴大
232條款:川普的「關稅魔棒」再度掀起全球貿易腥風血雨
鋼鋁產品與螺絲,對等關稅的底線在哪裡?
232條款,再次成為川普手中那根「國家安全關稅魔棒」。這位讓世界貿易市場不斷翻騰的政治人物,2025年重返白宮後,毫不掩飾地動用了《貿易擴展法》第232條,對鋼鐵與鋁材產品徵收異常激進的關稅:鋼鐵從最初的25%關稅狂飆至50%,鋁也不遑多讓,達到瞠目結舌的50%。這不僅僅是針對中國,更是對所有進口商下了一場「通殺令」。但問題在於,美國的主要鋼鐵和鋁材進口來源是加拿大以及墨西哥,那麼此舉真的是要抵制中國?還是另有政治算盤在轉動? 更讓人拍案的是,豁免條款的「美國優先哲學」。使用進口鋼鋁製造的家電產品,只有在原材完全符合美國加工標準的情況下,才有機會豁免關稅。真相是何?川普用這樣一套规则,精準打擊了全球供應鏈的不安定因素,而非單純防止競爭者傾销。
半導體,貿易爭端下的「受害頭牌」
川普政府對半導體強化關稅的討論,成為華府近期的標題戲碼之一。這項戰略物資直接牽動全球科技產業命脈,尤其美國在晶片與相關化學品的極端外包依賴,簡直就是一個「政治炸彈」。最新調查顯示,中國是美國半導體進口的首席供應國,占比超過25%。這不僅讓台灣、墨西哥等「晶片輸送國」風聲鶴唳,也迫使全世界不得不重新審視他們的供應鏈布局。 反觀美國試圖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扶持本土半導體產業,表面看起來雄心勃勃,但實際效果卻不明顯。早前業界便提醒,晶片測試與封裝環節多由海外完成,如果美國政府終將對海外高頻進口的晶片製品課徵更高關稅,那麼這不僅削弱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更可能讓全球科技供應鏈斷裂。因此,232條款對半導體的影響,不僅僅是商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地緣政治中的「創傷點」。

銅材突襲:從國內危機到國際風暴
當川普宣布對銅材產品加徵50%關稅時,全球市場立刻像被按下恐慌按鈕。銅這項貿易產品恰好卡在科技、基礎建設以及汽車產業的核心位置,美國近一半的銅仰賴進口,而其中主要來源恰恰是盟友加拿大和智利。這意味著,川普正毫不手軟地對自己的盟友進行絕殺式封鎖。 值得注意的是,銅市場的敏感性早已渗透到每個角落,例如其價格最終將直接反映在終端消費品和基礎設施建设上。然後又如何?高關稅的影響,除了打擊進口商外,還推高了美國國內的銅材价格,直接限制了美企的盈利能力。在此背景之下,銅不再是單純的商業產品,它已成为國際市場中一道特殊的「地緣武器」。
從汽車到卡車,美墨加協定的陰影濃重
川普憑藉232條款,對進口汽車與卡車產品加徵了強力關稅,並提出針對符合《美墨加協定》(USMCA)車輛的豁免條件。但即便如此,美國汽車製造商仍然承受巨大壓力。你可知道,近60%的汽車零件來自海外,其中墨西哥和中國合計提供了一半?這直接把美國汽車產業推向了一個進退兩難的困境。 墨西哥、加拿大被川普直面的攻擊相對沉重,而中國則作為主要零件輸送國,被狡猾地冠以「國安威脅」之名。但實際上,這名義更像是給川普的鋼鋁產品以及汽車徵稅政策打了一層薄薄的政治油漆罷了。

真正的結論:232條款是政治,而非貿易
細數鋼鋁、半導體、銅材到汽車,川普的232條款看似無所不包,實際卻只有一個核心:政治手段大於貿易政策。對每個受影響產業的關稅操作,最後都無法撇開其針對特定國家(以及其盟友)的地緣目的,甚至為2025年白宮的選舉政治留下明顯痕迹。 而全球產業鏈中,被這樣零散打擊的影響會持續擴大。今日川普關稅的大刀已落下,明日世界貿易的傷口會蔓延多長?這恐怕才是真正值得人們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