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国防预算增长:必要之举还是隐忧重重?

中国国防预算:增长背后的考量与隐忧

吴谦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对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的安排作出了回应,表明中国政府坚持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合理确定国防支出规模。2025年,中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国防支出1.81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2%。国防预算的增长,似乎是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和履行大国责任的必然选择。然而,仔细审视这一增长的背后,却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增长的必要性:维护主权与履行责任?

毋庸置疑,中国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安全挑战。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周边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外部势力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从未停止。国防预算的适度增长,似乎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必要保障。正如吴谦所说,这是应对复杂安全挑战的需要,也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履行大国责任的需要。

然而,这种“必要性”的论调,是否经得起推敲?诚然,中国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来捍卫国家利益,但“强大”并非仅仅依靠军费堆砌。盲目追求军费增长,是否会挤压其他领域的财政支出,例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过高的国防预算,是否会加剧周边国家的担忧,引发军备竞赛,反而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

增长的用途:发展新质作战力量与深化改革?

按照官方的说法,新增的国防支出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大力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改善部队练兵备战和工作生活保障条件。这些用途,表面上看都无可厚非。

然而,仔细分析,却能发现一些耐人寻味之处。“大力发展新域新质作战力量”,意味着中国军队正在加速向高科技、信息化转型。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同时也意味着对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巨额投入。这些武器装备是否真的能够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还是会沦为华而不实的“烧钱”项目?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意味着军队内部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军队的效率和战斗力,但改革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利益的重新分配,甚至可能引发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改革能否顺利推进,最终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与他国比较:比例低就是合理的理由?

吴谦在记者会上强调,与美国等军事大国相比,中国的国防支出无论是占GDP的比重、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还是国民人均国防支出、军人人均国防支出,都是比较低的。这种比较,似乎是在为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寻找合理性。

然而,这种简单的比例比较,并不能完全反映问题的本质。首先,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即使人均国防支出较低,总额仍然十分可观。其次,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标准。更重要的是,国防支出的合理性,不能仅仅取决于与其他国家的比较,而应该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安全需求来确定。

中国国防预算的增长,既有其客观的必要性,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隐忧。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审慎评估军费增长的长期影响,避免走上过度军事化的道路。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