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菜”谣言与区块链食品溯源技术的思考
近日,“菜市场商贩用甲醛浸泡蔬菜”的传言甚嚣尘上,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院教授马冠生指出,消费者不必过度恐慌,应理性看待。蔬菜中的甲醛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两种。内源性甲醛是蔬菜自身代谢产生的,含量极少,对人体无害;外源性甲醛则源于人为添加,为延长保鲜期,不法商贩可能在蔬菜根部喷洒甲醛,但这违反了我国食品安全法。
马教授解释,甲醛的危害主要来自呼吸道吸入,而非食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设定的甲醛每日允许摄入量(ADI)为0.2毫克/公斤体重,即使按广州调查的平均含量0.272毫克/千克计算,一个人也需食用大量蔬菜才会超过ADI。此外,高浓度甲醛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易于察觉。
针对“甲醛菜”问题,除了选择正规渠道、观察蔬菜的新鲜度和气味,以及清洗和烹饪等建议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区块链技术在食品溯源方面的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可以有效追踪食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过程,为消费者提供透明、可靠的食品安全信息。
通过区块链,我们可以记录每批蔬菜的种植地点、种植方式、运输过程、销售渠道等信息,并附上相关的检测报告。一旦出现问题,可以快速追溯源头,避免类似“甲醛菜”事件的发生。这比单纯依靠监管部门的抽检更有效,也更能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当然,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企业应积极采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完善的食品溯源体系;消费者也应积极学习和使用区块链溯源平台,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总而言之,“甲醛菜”事件再次警示我们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区块链技术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和应用。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构建一个安全可靠的食品供应链,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